炽烈苍凉的悲歌共舞,盛开不败的兰花花
——民族舞剧《兰花花》“一改”专家修改会在北京召开
激荡八百里秦川大地、响彻半世纪黄河岸边的陕北民歌《兰花花》,自诞生起就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反复演绎。几年来,民族舞剧《兰花花》以其强烈的叙事性和悲剧性,深受观众喜爱。几度重排、不断巡演,将这段爱恨交织、荡气回肠的凄美传奇以舞剧的方式在舞台上延续。
2019年8月2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民族舞剧《兰花花》“一改”专家修改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和主创团队共同探讨了经典题材再改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工修改提高该作品,从“高原”攀登“高峰”,展开了深入研讨。
经典改编的现实意义,布局平衡的独创思维
“通过舞剧的方式把经典民歌具有的文化品格,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韩生对此评价很高。认为这一经典题材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做了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尽管如此,从民歌到舞剧的改编,首先就面临一个问题:《兰花花》这个题材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欧建平指出,在舞剧故事的尾声中,应该提醒观众思考《兰花花》的现实意义,巧妙提高它的立意,这是主创团队需要进一步修改提高的地方。
编剧创造性的思维不仅在主题挖掘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在构思布局上更加不可或缺。民歌体现的人物关系与爱恨情愁非常丰富,但其素材还不足以支撑起一部舞剧。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副团长、一级编导王勇认为,这个剧最大的成功是找到了原生态、民间性题材与舞台艺术间的契合点、平衡点。在度的把握上,主创团队从编导、编剧到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陕北风格的同时,进行了更加写意、含蓄的处理,让这部舞剧更具文艺气质。
《兰花花》这个题材值得深入挖掘,专家们对待它不是微观地看成一个作品、一部舞剧,而是将它当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责任。剧中大悲大喜的沉浮起落,都化作震撼人心的极致高歌。韩生认为这是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对现实生活苦难的一种补偿,也是中华文化“自强不息、乐天知足”的一种审美表达。全剧以一曲苍凉高亢的信天游结束,将传统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语言的集中外化,叙事结构的总体构建
《兰花花》的表层故事叙事性很强,而舞剧最擅长的就是表达情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一级编导左青有一种观感:故事讲得非常完整,但是缺少一种打动人心、触及灵魂的时代色彩。究其原因,正如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邓一江所说,是有些段落中的戏剧表演过多,舞蹈不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觉得,《兰花花》应集中精力在两个方面下功夫:在舞蹈语言上,舞蹈动作应把人物心理表达得更加细腻;舞剧结构上,要找到一种总体的叙述方式,要建构舞剧《兰花花》的一种独特的形式感。
也就是说,不仅要平衡舞蹈与戏剧表演的关系,更要充分发挥舞蹈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尤其要集中地、更加细致地去刻画兰花花的心理和性格。韩生指出,这部舞剧重要的修改方向是充分发挥舞剧以情动人的表现力,进一步强调男女主角的挚情挚爱,让观众感受到那种痛彻心扉的大爱。
在舞蹈编排上,比较明显的问题是,很多重要的舞段游离于舞剧剧情,应该找到更加紧密的结合点,使舞蹈紧紧围绕兰花花人物命运展开。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欧建平建议,男女主角双人舞各个舞段之间,从人物密度到动作难度,要有一个递进关系,才能助推情节矛盾和人物关系的发展。
在结构设计上,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的使用具有独特性,全剧以老年杨五娃的回忆贯穿各场次,讲述了一个回忆中的故事。但这一形式在运用上还不够精妙、不够大胆。邓一江认为,应该调动各种舞台手段,让观众走进老年杨五娃的内心深处,走进每一场戏剧的情境中,要让老年杨五娃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兰花花》故事的核心是兰花花对自我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过程,“抗争是舞剧故事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原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舞蹈编导韩真谈到。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中心一级舞美设计任冬生也认为,这个剧有一种莎士比亚悲剧式的人物性格在里面,这种题材我们舞剧是比较少见的。在人物命运抗争方面,要注入今天的审美观和时代精神。所谓时代精神,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揭示人物抗争的心路历程时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滚动资助为提升,精心推敲抠细节
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副团长、一级演员刘晶认为,一部好作品必须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打造出来。《兰花花》无论从编导、音乐创作,还是舞美设计、服装设计、人物造型、演员表演等都是强强联手,充分体现了主创团队和总导演的艺术功力。这个作品具备了成为传世经典之作的潜质。从精品到经典,《兰花花》还需要更多的考验和打磨。
在舞剧架构上,王勇指出,“尾声”部分有画蛇添足之嫌,仿佛为了结束而结束。之前“殒命”的情节已经将全剧的情感推向高潮,又做这样的编排设计,就显得有点生硬和多余。
在细节处理上,韩真认为要抠得更细一些,更直截了当一些。比如杨五娃和兰花花的命运纠葛,不管是宿命还是抗争,最后是黑暗还是光明,编剧到底要说什么,这种表达出来的意向要更明确、更坚定。演员对小段落的情感把握到位,在情感的整体节奏上前后表现缺乏变化,要更成熟地思考角色,更细腻地表现情感的起落。
在舞台空间的运用、道具使用等方面,专家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舞美设计要给演员、导演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下一步要对剧情、人物、相互的情感交织做更多黏性的补充,将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视觉手段呈现出来。任冬生指出,在灯光上,太多的光束破坏了情感的连贯性,有必要加以改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研室主任、教授郝维亚在音乐方面提了一个建议,主题音乐对主题内容的推动力不够,刻画人物比较受限,作为本剧的主题音乐,《兰花花》这首民歌应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更大胆灵活一点;另外,歌手演唱时要准确把握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和艺术特点。
在真诚的探讨中,主创和专家们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共同创作。《兰花花》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所表现的陕北地域文化气息让观众及专家们产生强烈共鸣。它的价值不能仅以一个时代的标准来评判,盛开不败的兰花花,还将在艺术舞台上继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