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的艺术创作需要高度忠诚于历史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历史剧必须尊重历史,创作必须源于对历史的高度忠诚。话剧《詹天佑》在严格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又对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了艺术构思,将历史文献变成了具有戏剧生命力的素材,凸显了厚重的历史感。
历史人物必须接受历史的局限,人物的行为是主观愿望与客观限制碰撞后相妥协的结果。只有承认历史规律,才有詹天佑为修滦河大铁桥与金达对峙,为修京张铁路等三次受委屈。也正是剧中表现的这三次委屈,凸显出詹天佑人格的伟大。
展现人物内心复杂面,提升演员演技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讲述历史的戏剧作品,首先需要的是历史感,即回到历史本身。但仅仅回到历史本身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通过展示历史的细节,起到一定的启发带动作用。这部戏很有深度、直击人心,同时又有一定的节制,分寸感把握得很好。
詹天佑为了修建铁路忍辱负重,为的就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态。因此,表现詹天佑困惑的戏份还可以继续丰富,人物内心的疑惑需要进一步加深。这部剧呈现了一个我们所不了解的詹天佑,因此,把人物内心的挣扎表现出来,会让剧情更加顺畅。
此外,演员的表演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深入理解角色,打磨演技,更好地完成人物形象塑造。
区分不同戏剧段落的轻重缓急
廖向红(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话剧《詹天佑》作为一部文献剧,以詹天佑的意识流动为逻辑线索,结合叙述体的结构方式,将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众多的真实人物有序地串联起来。整部剧信息量极大,观剧过程中,我们会自觉地跟随剧情的发展而思考。
这部剧整体节奏很快,想要流畅地完成每个段落,戏份要有主次之分,注意不同段落的轻重缓急,重点突出几段有戏剧张力、情感震撼的戏,其他段落的节奏适当放缓。这样,让观众在获取大量文献信息的同时,获得一种观剧的审美满足。
剧中的每一句台词都传达了重要信息,因此,对演员的台词表现力要求极高。多媒体的运用是这部剧的一个特色,在呈现文献信息时营造了很好的氛围,但有些地方变化得过于频繁,会干扰演员表演,建议稍加控制。
建议适当增加历史背景介绍
蔡体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詹天佑的人生经历艰难曲折、磨难丛生,但他不改初心,矢志为国修路,因此,他的事迹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整部剧在人物塑造、故事叙述与舞台空间设计方面,与现代理念结合较强,具有一定的前卫性。建议这部剧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历史背景,让观众们更清楚地了解剧情和人物。以前我们在看历史剧时,演员说台词总是有些“拿腔拿调”,话剧《詹天佑》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感。
歌队需要真正融入到戏剧中
李法曾(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话剧《詹天佑》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矛盾冲突尖锐复杂,人物形象独特鲜活。作品强调了爱国、敬业、自强、奋斗,敢于担当、崇尚科学的精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这部剧延续了导演胡宗琪一贯的创作风格,使用歌队的形式进行戏剧呈现。剧中歌队的运用手法熟练、老道,比较符合剧情,对推动事件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有一点小瑕疵,有一些重复的地方。歌队应该既是剧中的角色,和事件矛盾冲突融合在一起,同时又是旁白,在适当的时候应起到烘托戏剧氛围的作用。歌队需要真正融入戏剧中,目前融合度略有欠缺。
此外,整部剧的节奏和戏份比重还需要再把握一下。该剧前半部分介绍了清朝末年社会状况,将清朝末年的腐败表现得很到位。后半部分讲述修建京张铁路的内容则相对差一些,修建铁路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及如何突破各种难关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前后对比之下,后半部分明显感觉力道不足。
压缩剧情,统一前后戏剧风格
吴然(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
历史题材的作品要仅仅扣住时代精神,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话剧《詹天佑》就表达出了创作者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让这部剧变得更好看?我建议,首先对剧目做适当压缩。目前该剧的时间偏长,可以考虑适当删减留学美国及毕业典礼等戏份,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后面修建铁路的戏份。
其次是戏剧风格问题。前半部分“两个詹天佑”在舞台上对话,并用歌队的方式进行表现,充满了诗化意味。后半部分进入戏剧冲突以后,则以写实为主。前后风格分化明显,建议适当中和一下,剧情转化不要那么突兀,风格尽量保持一致。
多媒体的运用要服务于剧情发展
钟浩(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导演):
在欣赏过话剧《詹天佑》之后,我看到了一种悲悯的情怀。整部剧的舞台效果很好,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这部剧呈现的内容多,叙事方式也比较特别。我建议,在叙事过程中应更多通过人物与动作语言进行表达,而非独立视角的叙述方式。剧本交代了时代背景,演员则应该通过贴合人物的状态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思想,这样,剧中的一些段落会更打动人。
第二,多媒体的运用具有创新性,但使用得过于频繁,存在炫技之嫌。舞台上设置的三块显示屏,或回放清末铁路修建史料,或营造晚清风格的立体舞台建筑,配合剧情的发展,值得肯定。多媒体的运用,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在一些固定场景频繁地使用画面切换,影响了观众的注意力,削弱了剧情的表达效果。
第三,可以考虑删掉最后的画外音部分。整部戏发展到结尾,已经将思想与态度融合在戏中,艺术的魅力已然征服了观众,不需要再强行升华。应当给观众留下更多可以回味的空间。
着重提升演员的表演能力
冯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
话剧《詹天佑》举重若轻地表达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具有示范性。这部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我们记忆中更为丰满的詹天佑的形象,既冷峻又温暖。他的冷峻来自于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温暖来自于艺术化的人物塑造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部剧塑造了绝佳的历史角色,此外还有经验丰富的老演员的加持,也反衬出年轻演员的稚嫩和对人物时代感把握上的欠缺。部分对手戏因表演能力的欠缺致使戏剧张力不够,这对于整部剧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希望演员能够更好地揣摩角色,完成那个时代语境下的人物。
戏剧细节要严谨、正确
康尔(南京大学艺术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话剧《詹天佑》格局大、格调高,成功地塑造了詹天佑这一人物形象。他少年时代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脚踏实地践行实业救国的有为者。剧中将詹天佑这一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
作为一部文献剧,需要不偏不倚地考虑各个方面,在基于史料的情况下真实地反映人物。剧中的一些细节仍需要再琢磨。詹天佑披麻戴孝那场戏把全剧推向了高潮,情节设计巧妙,但如果前面增加一些铺垫,还可以更精彩。该剧抓住了戏剧冲突的关键点,毛驴拉火车的情节再突出一些,效果会更好。
重要情节具有强烈戏剧性
刘远(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话剧《詹天佑》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詹天佑作为一位科学家坚持不懈地与腐朽势力较量,竭力以科学技术改变国家命运的伟大形象。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这部剧没有将詹天佑破除迷信修筑京张铁路作为唯一的叙事脉络,而是以“两个詹天佑”的戏剧形象全面深刻地表现了晚清社会举国上下的愚昧和无知。剧中驴拉火车、披麻戴孝的细节处理得极具戏剧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注重完善剧情发展的流畅性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詹天佑》是一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者以当代视角俯瞰历史,表现出詹天佑不卑不亢,为国争光的民族骨气与不屈不挠的正气。
这部剧在剧情的流畅度方面,还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剧中人事纠纷的笔墨过多,而对铁路工程的困难描述较少。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外国人的打压、朝廷腐朽带来的限制,都对京张铁路的修建增加了额外的困难。建议更多地展现修建京张铁路过程中的攻坚克难,让观众对特定时期的历史有更加直观的理解。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