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清逻辑关系,加强人物形象塑造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伍子胥与申包胥的故事,以及所承载的仇恨与宽恕的选择,今天依然具有社会价值。京剧《春秋二胥》塑造的人物,具有英雄气和大丈夫义气,这是改编的魅力所在。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伍子胥的情感逻辑问题。从伍子胥的唱词与念白中,可见人物性格的不足之处。宗族被杀和十九年的流离失所,应该带给他很多成长与思考,并且不断进入人性的困境之中。目前,伍子胥直到最后走向情绪崩溃,情感纠结点都是宗族被杀。这样,人物发展变化的层次显得不够,整体格局就小了,影响到悲剧英雄形象的塑造。
二是吴王阖闾的形象还不够强硬。目前,仅在一些念白上体现出他的狠辣,但程度远远不够,建议有所加强,让这个人物对于楚国的威胁程度更深。另外,将阖闾塑造成一个带有符号性的人物,可能惊喜感会更足。
主要人物的形象定位有待明确
秦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原梅兰芳艺术馆馆长):
京剧《春秋二胥》的唱腔既令人感动又激越奔放,听起来很过瘾。作品整体大气磅礴,具有史诗风格,有望打磨成京剧领域的精品剧目。关于主要人物的形象定位问题,谈几点感想。
首先是申包胥的立场问题。申包胥十九年后被楚国新君楚昭王从监狱中释放,在没有交代清楚他在狱中的心态变化,以及家族是否受到牵连的情况下,申包胥毅然站在楚昭王一边,劝伍子胥不要攻城。情节安排的不合理,导致了申包胥形象的模糊。
其次是吴王阖闾的形象问题。申包胥的一番言论让吴王答应退兵,任由他们自行解决问题。兴师动众带兵攻打到楚国郢都城下,退兵竟如此轻易。这明显不符合阖闾作为春秋霸主的历史形象。建议梳理清楚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关系,明晰人物特点,塑造出更加符合社会背景的历史人物。
后半段的剧情还需完善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两个结拜兄弟因为同一件事含冤十九年,最后割袍断义,为了故乡、国家和人民,走向了不同的立场和结局。京剧《春秋二胥》主题宏大,构思奇绝。这些年,作品在改中演、演中改,呈现出很好的效果,为中国史诗悲剧争得了尊严和荣誉。
《春秋二胥》前半段引人入胜,故事脉络有一定的交代,其中比较出色的角色是楚昭王与孟嬴。楚昭王表现出的责任与担当非常感人,而且角色承载的宽恕意义,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大价值。孟嬴一方面影响着楚昭王,给予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影响着申包胥的抉择,最终选择劝退伍子胥。
未来,京剧《春秋二胥》若想继续完善,在艺术表现上必须大开大合。相对而言,后半段有着更大的提升空间。伍子胥到楚国宗庙祭奠亡父那场戏,如果基于多年来的遭遇与心路历程的变化,可以处理得再狠一点,即毁宗庙。这场戏之后就进入议和的阶段,再往后,人物的转折与变化开始越来越不清晰,戏剧性也开始减弱,以致于收不住尾。建议从形式、结构、思想等方面,深入思考后面的剧情安排。
在历史背景下观照人性
刘侗(北京京剧院院长、一级编剧):
京剧《春秋二胥》将几个主要人物刻画得十分鲜活,人物内心世界也得到了展现。但是,依然有一些缺憾,需要进一步打磨。
历史上的伍子胥逃到吴国之后,尽力辅佐吴王,为吴国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但在《春秋二胥》中,伍子胥变成了一个只为报灭族之仇的人,格局小了很多。
伍子胥带着吴兵杀到楚国的目的,要从历史中寻找缘由,在历史背景下对人性进行观照和思考。个人建议,将吴兵伐楚和伍子胥复仇两件事分开,以扩大整部剧的格局。伍子胥带兵伐楚不仅是为了复仇,也是为了吴国的强盛大计。换言之,伍子胥是一个英雄,有自己的私情绕不过去,但不能将复仇扩大为人物形象的全部。
明确叙事视角,确定故事主线
龚孝雄(上海淮剧团团长、一级编剧):
京剧《春秋二胥》是一部“中国式悲剧”,故事题材很有价值,发人深思。剧中的戏剧冲突,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思考仇恨与宽恕的主题。在此,我主要从叙事视角与伍子胥疯狂复仇的理由等两个角度来谈几点看法。
确定伍子胥和申包胥谁是男主角,影响着整部剧的叙事视角。目前,戏份平分秋色,出现了两个角色“打架”的情况。戏剧的叙事视角应该统一,确定故事主线以后,要将多余的枝节删去。这样,作品呈现会更加干净简洁,也有助于清晰地理解人物行为与剧情走向。
另外,要给伍子胥的疯狂复仇安排一个合理的理由。这就涉及完善伍子胥性格特点的问题。宗族三百余人被杀害,心里的仇恨积压了十九年,伍子胥的心理一定是分裂、扭曲的。剧中呈现的伍子胥,还显得太理智。将鞭尸与淹城这样疯狂的举动安排在他身上,与前面的人设产生了一种断裂。观众不禁会疑惑,究竟是什么突然导致了他如此疯狂?因此,需要将前面的铺垫补足,让剧情的发展顺理成章。
丰富伍子胥的人物形象
张关正(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研究所副所长):
伍子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如何讲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历史上的伍子胥,有一定的政治作为,这是他成功的一面,但京剧《春秋二胥》塑造的是一个“悲剧式英雄”,写的是伍子胥失败的一面。
全剧围绕的是一个“义”字。伍子胥要完成他的义,大仇不报枉为人。申包胥也是为了“义”,并因此获罪入狱。十九年后出狱,为了阻止伍子胥的复仇,申包胥甘愿冒着与兄弟反目成仇的风险。申包胥的行为有依据,有信念追求。为了完成这样一种抱负,恰恰成就了申包胥丰满的人物形象。
再看伍子胥,人物形象就显得有点单薄。整部剧中,一切复仇行为只有宗族三百余人被灭这一个理由。人物心理前后没有发展,戏剧冲突也没有真正出来。安排在伍子胥身上的一系列行为,就显得过于牵强。其实,伍子胥真正的悲剧,在于狭隘的思想使自己成为吴楚争霸的一颗棋子。接下来,建议弱化他身上的疯狂行为,使人物发展走向更顺畅。
人物塑造缺少现代意识
熊源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京剧《春秋二胥》的主题,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但对两个主角的塑造缺少了一些现代意识。个人认为,申包胥的塑造偏于概念化,使之成为忠诚的符号。十九年的牢狱生活对他的影响,处理得太过简单;出狱后支持楚昭王,也有一些不合情理。建议捋顺关系线,把剧情发展铺垫清楚。
至于伍子胥,一定要塑造成悲剧英雄。目前来看,伍子胥的形象太过单一,缺少戏剧性颠覆。楚平王的死对于伍子胥的打击是关键点,这种打击可以理解为英雄的落难。如果处理好了,历史悲剧的厚重感就会展现出来。由此延伸开来,整部剧的悲剧性还可以再下点功夫。换言之,《春秋二胥》还可以成为更极致的悲剧。
除此,唱词的文学性还可以再斟酌。有的地方,好像是为押韵而押韵,显得生硬。再推敲一二,唱段也许会更顺畅、更自然。
配器不足,破坏了唱腔美感
栾胜利(原山东省吕剧院院长、一级作曲):
看了京剧《春秋二胥》,觉得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的嗓子都挺好,唱腔音乐写得也好。关于该剧下一步的修改打磨,我主要从编曲配器方面谈些建议,仅供参考。
剧中的配器,现在听起来就是京剧“四大件”加上一个电子音乐合成器。旋律的节奏感、音乐的对比性没有完全展示出来,而且破坏了唱腔的美感,显得美中不足。电子合成器用来烘托氛围、渲染情感是可以的,但无法取代真实乐器演奏产生的艺术效果。
在与戏曲唱腔的配合方面,音乐应当随着主次唱段的变化而变化。重点唱段,要适当加强配乐;一般唱段,则要坚持“惜墨如金”的原则,尽量轻描淡写,给唱腔留出足够的表现空间。
完善唱腔设计,深挖人物情感
谢振强(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
京剧《春秋二胥》的框架脉络,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细节上,建议做些减法。比如伍子胥和申包胥在十九年后第一次见面,可以营造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想认不敢认,两人的外貌变化都很大,有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这里,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整部剧的音乐写得很好,演员驾驭唱腔的能力也很强。建议从唱腔设计入手,把人物情感表现得更加准确生动。配器上存在一些问题,音响没有控制好,存在比较严重的干扰。另外,从音乐创作角度,应该突出传统乐器的特点。情感浓烈时,一个音就可以表达悲剧的紧张度和感染力。
剧情的合理性仍需斟酌
白云明(山东省京剧院艺委会主任、一级演员):
看了京剧《春秋二胥》,我主要从剧情设计方面谈几点感受。
第一,申包胥十九年后出狱,在没有清楚交代缘由的情况下,直接效忠新君楚昭王,不是很合情理。第二,为了保住楚国江山和百姓,楚昭王给申包胥下跪,拜托他出面劝退伍子胥。在那个时代,君王给罪臣下跪,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一情节,还有待商榷。
整部剧的落点,要回到伍子胥和申包胥身上,回到正义复仇的主旨上。最后的唱段如果做好了,会有升华主题的效果。瑕不掩瑜,《春秋二胥》属于一部中国式悲剧,希望越改越好,成为京剧精品。
将舞美打造得更有表现力
张旭(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秘书长兼副会长、一级美术师):
看了京剧《春秋二胥》,我主要从舞美设计角度谈几点看法。
全剧的舞美、灯光和服装,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在做减法。经典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离不开做减法。相对而言,现代京剧的舞美设计有比较大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将视觉设计理念充分表达。必要时,甚至可以加入一些现代时尚元素,打造更具体验感的舞台空间。在京剧《春秋二胥》中,建议将舞美打造得更有表现力,以发挥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人物关系表现可适当留白
胡耀辉(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
京剧《春秋二胥》有一个很好的创作文本,舞台视觉效果也显得简练干净,给人品相很正的印象。
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悲剧,是莎士比亚式悲剧。相对而言,京剧《春秋二胥》在人物关系的表现上太实了,留白不够,缺少想象空间。艺术归根结底是写意的,希望可以通过某个场景联想到更深的隐喻,或者其它艺术形式。在戏剧表达上,不用说得太明白,否则容易失去美感。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