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人物刻画细致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蔡坤山耕田》的人物刻画非常细致,蔡坤山勤劳憨厚还透着古怪精灵;白李花乐于助人,活泼可爱,善于持家;县太爷虽是讽刺对象,却不是简单地作为坏人来写。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很多故事情节和细节都呈现出深层的戏剧性,如种红薯、耕田、施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其中,“县太爷拉犁耕田”那场戏很棒,暗指“孺子牛”。这场戏是戏剧性、幽默感和思想性的统一,是该剧的精华所在。
那么下面我来说点建议,表演细节方面需要注意。第二场戏女主角等着蔡坤山回来,等待、交流、准备食物等细节都可以再仔细打磨,更好地诠释人物当时的心态。包括其他几处表演都可以注意一下细节。
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传承中华戏曲美学传统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蔡坤山耕田》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这个作品的语言富有地域色彩,能够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假定性是要有戏剧真实性作为支撑的。师爷、知县这两个角色,有几处言语上带着对白李花的“垂涎”,这部分看起来有些多余;师爷看到蔡坤山后背上借条,却视而不见,也有些不合理,这部分需要修改得更加合理。
用智慧的眼睛发掘民间艺术的宝藏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
从人物关系和造型来说,《蔡坤山耕田》的人物故事走向是典型的民间叙事,深深渗透着民间趣味。《蔡坤山耕田》是湖南花鼓戏的一块宝,如今我们经过重新编排,将它搬上舞台,这让我们看到了花鼓戏积淀多年的深厚底蕴。
艺术创作要达到高峰,就要站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多年来,我们在原创的路上走得有点偏,忽略了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对传统戏曲的挖掘、整理、编排之路走得很难,和新创作剧目一样困难甚至更加困难。我们要为这些有传统底子的作品,找到更适合它们的表现方法和表现风格,这并非易事。怎样重新找回传统的演法,需要从各方面找到解决的途径。但是,我认为《蔡坤山耕田》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范例。
但同时从整个舞台风格来看,这部剧的人物设计和造型设计稍微太“洋气”了一点,这样的设计方向,令人担心的是一时的时尚感很难持久,怎样在表现时尚感背后寻找更加持久的、让观众感兴趣、喜爱的造型风格,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另外,在人物造型方面,如何处理好静态造型与动态流动性之间的关系。静态造型虽然有利于拍照,但动起来就会有一点生硬。希望能够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
乡间喜剧要带着泥土气息
徐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蔡坤山耕田》讲述了农民和皇上在田间地头巧遇,继而生发了一连串的故事。这样一场带着泥土气息的作品,如今被搬到了现代舞台上,通过灯光、舞美、音响呈现出很好的舞台效果。我认为,这部戏在表演时不用过于精致,要保留粗砺的感觉。可以多一些展现个性和自由的东西,让演员在台上有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这样的表演会让乡间喜剧的风格体现得更浓一些。
如今这部戏已经演出了40多场。对演员来说,越是熟悉的戏,越要保持“生”的感觉,让观众感觉不到演员是在演写好的剧本,而是场景下自然而然的反应,拿捏好“熟”与“生”的度。
找回舞台上鲜活的东西
秦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喜剧难写,《蔡坤山耕田》这出极具喜剧风格和喜剧色彩的地方戏创作更不易。近百年来,我们在戏剧创作上失掉了舞台上一些鲜活的东西。鲜活的东西就是有趣、好玩,让人看了很舒服,而这正是喜剧的特点。
在人物刻画方面,蔡坤山见到老婆白李花把饭给陌生人吃的时候,喊出了“捉奸捉双”的台词。这样做是把蔡坤山这个人物写“死”了。蔡坤山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他的老婆刚认识一个衣冠楚楚的官人,他便“诬陷”老婆,观众还会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人吗?这是一部好戏,仍有可以提升的地方。这部戏不仅要走到田间地头,还要走进现代剧场,因此,要写得深刻一点,写得仔细一点。
当前戏曲喜剧的代表作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们缺好的喜剧作品,能够出现《蔡坤山耕田》这样一部好的喜剧,相当难得。这部喜剧是成功的,也是成熟的,是生活本身的哲学逻辑。它的滑稽、反讽、批判和夸张,具有一定的精神高度和思想价值。
这部戏非常生活化,真实、形象地反映了生活。台词“当官要为牛做主”是其中的点睛之笔,说明剧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投入相当深厚。在表演方面,每位演员都很出色,舞台风格的图案化、风格化、皮影化、剪纸化也高度简练而便于表演,但给人缺乏力量的感觉,如果多一些与泥土、人民的牵连,能更打动人。
在剧情设计上,我想提些我个人的想法。如三百担红薯那场戏,皇帝为什么要,总得交代一句,哪怕你说谎,哪怕是玩笑的。这里面没有交代,这是个很小的技术问题,但是不交代就是一个大的漏洞。第二个就是剧中的借条,应该有三者的逻辑关系,皇帝在蔡坤山背后写借条,后面的情节围绕借条展开,结构非常精巧。但皇帝应该说明自己、蔡坤山、借条三者之间在情节上的逻辑关系。情节设计方面,越严密越好。
对传统保持敬畏,才能创作出优质作品
陈涌泉(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一级编剧):
《蔡坤山耕田》这部戏好就好在创作者有三个尊重:尊重传统、尊重戏曲本体、尊重湖南花鼓戏剧种的特色。只有对传统保持着敬畏的态度,才能创作出优质作品。《蔡坤山耕田》便是在对传统戏曲本体进行了“三化”(高度的戏曲化、世俗化和游戏化)和“两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和世俗化、游戏化为基础的趣味性),所以说这个作品受观众欢迎是必然的。
我觉得这部戏下一步应该在如何更加精致、更加雅致、更加提高品质这些方面下功夫。立意方面需要再提炼,主题要更聚焦、更凝练,避免随意性。尤其是信手拈来的闲笔,要提高准确性,增强逻辑性,追求现代性。
在笑声中传递戏剧的价值观
龚孝雄(上海淮剧团团长、一级编剧):
我观看《蔡坤山耕田》最大的感受是:这是小时候听到的花鼓戏,是我心目中最纯正的花鼓戏,是没有“转基因”的花鼓戏。这是一部剧种特色浓得化不开的地方戏,味道纯正、鲜活、水灵,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全剧有戏、有趣、有情、有悟,故事情节荒诞中透着合理,通过观剧过程中的笑声传递剧中人物的乐观精神,也启发观众进一步感悟生活。虽然这是一部传统戏,但舞台传达的观念却是现代的。如何做一个好官的主题,在全剧结尾的时候终于真真切切表达给观众。
编剧很有智慧,剧本写得非常潇洒,虽然很多闲笔让现场效果很好,但是从聚焦主题来讲,会让主题跑偏,建议适当删改。
人物关系的逻辑性有待加强
熊源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一级导演):
《蔡坤山耕田》是一部喜剧,却给人很正的感觉,角色游离于整体风格之外。我认为,剧中的角色还可以更加民间化一些。这部戏的二度创作形式感很好,但导演不仅要创造形式感,还要梳理人物的逻辑。接下来的任务,就要在保留形式感的基础上,梳理好人物、故事的逻辑关系,找到每一段戏的灵魂,并展示出来。
花鼓戏的唱腔很好听,即便听不懂湖南话,也能很好地欣赏,但是配器没有对提升戏剧的整体效果起到作用,没有发扬花鼓戏的韵味,略显单调、不够丰满。舞美方面,灯光、服装、造型都很好,干净、简练,但缺少点睛之笔,过于平白。
音乐个性鲜明,配器稍显平庸
谢振强(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
《蔡坤山耕田》这部戏的总体品质非常好,好听、好看、好玩,有戏、有味、有趣,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花鼓戏的音乐个性非常鲜明,音乐和唱腔非常统一,但在配器方面稍微平庸了一些,但这也有好处,不会对戏剧整体产生干扰,是一种很保险的做法。
一部好看、好听、接地气的花鼓戏
李东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
看了《蔡坤山耕田》这部戏,我有三点感受:好看、好听、接地气。好看,是二度创作的舞台呈现好看,尤其是男主角身上自带的幽默感,让人感受到极强的演员魅力。好听,湖南花鼓旋律优美动听,而陕西花鼓则慷慨激昂、自由奔放。接地气,通过两个小人物完成一个故事,展现了湖南地域文化。
至于修改意见,我认为即便是微服私访,在表现皇帝出行的时候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皇帝第一次出场时的理由就缺乏合理性,应该让这个情节处理得合理一些。
舞美为演员提供了充分的表演空间
王洪玲(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一级演员):
我是演员出身,自然更多关注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我觉得《蔡坤山耕田》的舞台所呈现的舞台美术为演员提供了很大的表演空间,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样式。两位主要演员表演非常到位,充分利用了戏曲的特点,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导演的良苦用心。根据花鼓戏又唱又跳的特点,充分利用了舞台上所有的道具,扇子、碗、椅子、绳子……几乎所有的道具无一放过,都被利用了起来,充分展现了演员多年的表演经验积累。
但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要严谨。有的演员因穿着运动品牌的袜子而穿帮。演员该穿什么袜子、靴子,作为专业院团、专业演员是绝对不允许出现错误的。另外,女主角戴的手镯是否合理,需要导演精确把握。
用化妆的形式强化喜剧色彩
曹林(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蔡坤山耕田》这部戏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民间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创作,其中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从剧本到舞台呈现,皇帝的形象都过于正了。既然是一部喜剧,可以做适当调整。另外,也可以在化妆方面强化一下喜剧效果。目前男主角很有特点、有喜感,但县官、师爷、皇上等角色,仍然走的传统戏曲比较正的路子。可以通过化妆的方式来强化喜剧的效果,在造型上可以再夸张一些。
戏剧的最高段位是喜剧
李利宏(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一级导演):
《蔡坤山耕田》是一部富有现代感的喜剧作品。戏剧的最高段位是喜剧,喜剧最难写也最难排。但无论怎么编排,荒诞都应该有一个尺度,不能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不管不顾,不能对塑造人物的精准性不管不顾。人物不准确,会直接影响主题和风格样式的准确性。另外,也不能对喜剧的假定性不管不顾。
这部戏的二度创作非常优秀,表演、舞美、灯光、音乐等都极富感染力。男女主演很优秀,形象好、身段好、唱腔好,但表演给人很强的设计感。呈现出的是导演为演员设计的手段,而不是演员自身的动作,有些“两张皮”的感觉。演员需要把这些手段内化到人物性格里,将一些演绎的痕迹抹掉。
民间喜剧的剧本未必一定要精致化
范小宁(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主编、编审):
由小戏改编而来的《蔡坤山耕田》具有进步性和时代化,这体现在对传统故事的处理、升华上,尤其是对人物的塑造,无论是蔡坤山、白李花,还是县太爷、皇帝,都在民间性的基础上有了前进和发展。编剧吴傲君对生活的积淀、对艺术的积淀、对花鼓戏这一剧种的认识已进入一个境界,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元素。我觉得民间喜剧的剧本创作未必一定要精致化,只要做到普遍意义上的结构流畅,不削弱戏剧性即可。
修改打磨方面,我觉得要在一些小的细节上下功夫。如蔡坤山进了衙门去跟知县要钱的时候,刚进去时,他吓得直哆嗦,很快他又跟知县开起了玩笑,这个转变太快了。我觉得这部戏要磨的是这一类的东西,精雕细节。(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