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长安十二时辰》虽好看,仍需小心高开低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长安十二时辰》虽好看,仍需小心高开低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7-08 14: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勤余

  很久没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国产电视剧出现了。《长安十二时辰》的悄然上线,显然给了观众足够惊喜。且不说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玺领衔的演员阵容确实亮眼,单是第一集频频出现的长镜头,似乎就是在昭告天下——这部电视剧的质感不一般。

  本剧的高口碑,首先要感谢的当然是马伯庸写下的原作。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是互联网思维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产物。读者既能从中读出美剧《24小时》、游戏《刺客信条》等当代娱乐工业产品的影响,又不难发现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痕迹。

《长安十二时辰》虽好看,仍需小心高开低走

  《长安十二时辰》海报

  自《长安十二时辰》改编成影视剧的消息被坐实后,公众的期待值就居高不下。一来,马伯庸的原作在叙事技巧上确实出彩,一波三折的情节转换让读者手不释卷。二来,文字的描述再形象,也比不上影像画面的直观。试问,谁不想亲眼目睹主人公在大唐长安的街道上驰骋、拯救国家?

  显然,本剧主创为了不让广大观众失望,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服化道的用心,人所共见。就连剧中人物的对白,也终于告别了“雷人雷语”,努力贴近时代。至于大唐长安的场景,尽管还无法完全摆脱影棚感,但看得出全剧组为恢复当年盛景已然使尽浑身解数。

  当然,本剧能够把观众牢牢钉在屏幕前,靠的主要还是精彩纷呈的故事。而马伯庸和本剧主创绞尽脑汁,祭出的绝招就是,将线索和主题无限复杂化,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

  表面上看,本剧讲述的是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但主线剧情之外,枝蔓层层叠叠、互相缠绕,构成了本剧最大的看点。

  主人公张小敬为何得罪了熊火帮,又为何得到了五尊阎罗之名?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才慢慢了解到,这位看似凶神恶煞、办事不守规矩的死囚,实际上是个正义感爆棚的大英雄。

  而少年得志的李必牵扯出的,则是大唐宫廷中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太子和右相的权势之争,到底是为江山社稷,还是为满足私欲?清除为害长安的狼卫和改革大唐朝廷竟有融为一体之势,本剧的“烧脑”,可见一斑。

  长安的十二时辰,看似是时间的流逝,却又与整个大唐的兴衰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李必的老师何监反复念叨圣人当初的英姿,实际上是在慨叹大唐的繁荣昌盛,毕竟已经一去不返。剧中反复提及安禄山,又随处可见对大唐、长安不满的三教九流,从中不难看出,狼卫的袭击更像是对大唐衰落的隐喻。

  讲到这里,不得不承认,马伯庸和本剧主创的“野心”确实不小。且不说马伯庸最擅长也最喜爱的“掉书袋”,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单说想要表达的主题之多、之杂,本剧大概也是国产同行里的珍稀动物了。

  难怪,时间跨度不过十二时辰的故事,竟能拍出篇幅如此之长的剧集。先期放出的26集,据说不过是第一季而已。然而,拍成鸿篇巨制或许并不是明智的决定。事实上,在前几集里,无关紧要、拖沓重复的剧情已经严重影响到本剧的流畅度。

  比如,张小敬到葛老处探寻线索,审问妓女丁瞳儿的桥段,不仅老套,而且毫无必要。此类支线剧情越多,观众想要快进的欲望也就越强,不知往后的几十集里,这样的段落会不会越来越多?若国产剧一改固有的长剧集转而短小精悍,《长安十二时辰》如果只有12集,质量会不会再上一层楼?

  令人欣慰的是,本剧的选角相当精确。饰演张小敬的雷佳音,不仅在形象上接近小说主人公,而且演出了人物的匪气和侠气。而易烊千玺扮演李必,也几乎完全没有违和感,英气十足的形象也给他加了分。只是,在台词功力上,这位当红偶像真得好好加强一下才行。口齿不清加上音量不足,常常使人听不清他到底在说什么。

  虽然《长安十二时辰》的时代背景被设置在唐朝,但它更像是当代谍战剧的古装版。这大概是当今作家创作畅销作品的惯常技法。只是,尽管本剧的叙事手法多有创新,但其精神内核仍然没有什么进步。张小敬和李必之所以能成为主角,还是因为他们“忠君爱国”,也站在了老百姓的一边。

  可这种看似正确的立场,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换言之,主人公的政治立场到底为何?他们朴素的正义感到底从何而来?这些问题并没有在剧集中得到解答。因此,看上去很复杂的文本,仍然可以被简单地归纳为正邪二元对立。对比曾经的神剧《权力的游戏》对各种正义观的诠释和演绎,《长安十二时辰》到底还是落了下风。

  本剧的热播,无疑开了一个好头。那么接下来,它到底会落入拖沓烂尾的国产剧老路,还是另辟蹊径,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不妨耐心追剧,静待本剧的后续发展。(李勤余)

 

  《长安十二时辰》虽好看,仍需小心高开低走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鸳鸯楼·惊魂》突破1亿票房,国产恐怖片迎来第二春?

  • 《完美的日子》:专注于“当下”的美与意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