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李姝昱)6月24日,“弘扬周总理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研讨会在《党建》杂志社召开。与会人员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围绕作品的创作初衷和过程,以及思想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研讨会现场
《周恩来回延安》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领衔主演,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天津市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被誉为“展现周总理光辉形象的扛鼎之作”。1973年,身患膀胱癌的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国友人,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停留了短暂的22小时,发生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作为一部优秀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周恩来回延安》生动展现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革命精神、高尚人格风范和真挚人民情怀,于2019年5月1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备受关注和好评。
研讨会上,著名演员、《周恩来回延安》导演兼主演刘劲介绍,作品从筹备到上映,历时将近四年。剧本改编自作家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角度和内容都很好。从中,我们看到了周总理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民的真挚情感。1973年的故事,怎样以现代视角来诠释?创作期间,剧本一共修改了十余次,精益求精。资金不太充裕,拍不了大场面,我们就以情感表达、人物刻画来打动观众。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群众演员都流泪了。”刘劲坦言,按照艺术规律做事,心里才一直有抓手。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历史人物。他希望,国产优秀主旋律影片,未来能够有更大的放映空间。
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回忆了伯父周恩来对自己的言传身教。“伯父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总想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困难。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教育我们不要谋私利,不要搞特殊化,而要正确对待每件事,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他身边的人,只能是在最边远、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周秉德认为,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可视性强,充满艺术感染力,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周总理忘我为人民的精神,感人至深。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艺评论家贾磊磊表示,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将历史上真实的周总理形象、艺术作品中塑造的周总理形象、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周总理形象,进行了很好的整合。“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让观众被周总理忧国忧民、舍生忘死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文祥提到,优秀的文艺作品,要能够带给人情感冲击、道德净化和思想提升。“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为主旋律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一种宝贵经验。作品厚重的时代感,散发出夺目的精神光芒。”他分析,影片回望历史、展现初心、以情动人,主题透过历史辐射现实。影像表达方面,细节、结构、技巧、表演等相得益彰,在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的交织中释放力量,富有思想张力和艺术高度。
中国电影报社社长皇甫宜川评价说,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领袖形象,对周恩来总理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别样的探求和呈现。“不忘初心,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总理的精神,朴实又崇高。”在他看来,影片紧紧抓住了情感逻辑,以情来塑造人物、感染观众。这种精彩表达,超越了艺术本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电视台大型活动总导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总策划于守山表示,影片的创作过程、主演刘劲的艺术生涯,就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传承和发扬周总理的精神。刘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二十多年来,他专注于学习和演好周总理,让总理的情怀、品德全面地浸染自己,做到德艺双馨,做到先人后己、不计名利。每次表演,他都全力以赴。”于守山认为,刘劲的这种情怀和努力,在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电影评论家高小立谈到,最大的艺术性是对思想性最好的传播。“《周恩来回延安》的思想立意、艺术呈现均可圈可点,人物塑造、故事铺陈等耐人寻味,是一部有艺术突破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是一部尊重历史、尊重艺术规律的真诚之作、良心之作。主演刘劲的坚守始终如一,为中国演艺界树立了标杆。”
《党建》杂志社社长慈爱民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导向、丰富厚重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人肺腑,反映了党的初心之伟大和崇高,不断激发着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的自豪感和自觉性。《周恩来回延安》动人心魄、催人奋进,是一部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佳作。”
中宣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七督导组组长、中国版本图书馆党委副书记仇英义,中宣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七督导组组员、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凌红,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导演吴卫东,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敏等也参加了会议。(李姝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