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6月12日,“楚韵生辉”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巡展在长沙市博物馆报告厅开启,对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8年度立项资助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项目中遴选出的成果运用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巡展期间,主办方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围绕展览主题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展开评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艺术的文化建构和价值引导,搭建交流思想和展示学习的平台。现将长沙站研讨会“当代青年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与艺术形式创新:以红色文化为例”和“守正创新——当下青年艺术创作的问题与展望”两大议题的专家发言摘录如下:
紧扣“守正创新”主题探讨当代和未来青年艺术创作
高 岭(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本站巡展以“楚韵生辉”为主题,与其相呼应的一个主题叫“守正创新”, 后者是我们一年巡展研讨会部分的总主题,也是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首次提出来的,对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提法。“守正创新”的总主题下有两个议题,首个议题是:当代青年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与艺术形式创新:以红色文化为例。红色文化是一个鲜明特征,在这个特征之下,在今天如何能够很好地吸收、创新、发展,我们要从艺术本身的角度做出思考。第二个议题是:“守正创新”——当下青年艺术创作的问题与展望。该议题的核心紧扣总主题“守正创新”,在守正创新里面,对于40岁以下的青年人意味着什么?他们在这方面又有什么表现?有哪些积极的方面,又有哪些地方可能有隐患,这些方面都可以去探讨。
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应提升当代“中国精神”
黄铁山(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今天的研讨会探讨的是红色文化和现实主义的问题。现实主义的基本核心是直接的、真实的再现对象。为什么要提现实主义呢?因为只有现实主义才能够更真实地、更直接地反映现实,而且更能够得到人民的共鸣和理解。第二,“把握时代脉搏”,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在红色文化的根基上没有感情,没有牢固的概念,就不可能把握时代的真正脉搏。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很多创新,实际上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不是真正的创新,真正的创新就是要守正创新。“正”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的正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最后一句话是“彰显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个灵魂是每个作者都应该明确的东西,我们如何继续弘扬这种中国精神非常必要。
守传统文化之正,以多样艺术形式弘扬现实主义精神
王雪峰(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副主任、研究馆员):
近百年来,红色文化完全可以呈现在艺术史的脉络中,它在革命年代和革命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后和社会主义建设相关,在改革开放之后,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生活状态、社会变化有关。表达这样的脉络过程就是对红色艺术史的叙述。当然,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当下的一个根基,“守正创新”中的“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创新。现实主义和红色文化艺术史的叙述是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仅仅是写实主义,更应该是弘扬现实主义精神,而我们的艺术创作手法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写实的、意象写实的、抽象的,也可以出现新的艺术手段、艺术形式。技术只是一种技的层面,最重要的还是要弘扬文化的精神、对世界的认识。
青年艺术创作应具有开放性、可行性、未来性和前瞻性
邹建平(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现实主义首先要写实,通过写实再指向再现,这是现实主义的标准。还有一个现实,是指向表现,通过表现到精神系统,我认为后一种系统是内核。要通过红色文化来体现湖南在表现红色现实的强大生命力和创作源泉,我认为同历史是绕不开的,正确对待艺术历史,能从中找到极好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第二是艺术应该有道德判断和精神系统的基本情操,不能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我们要对艺术有一种责任和担当,这种艺术的责任和担当要对得起文化基金。青年创作应该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可行性,更具有一种未来性和前瞻性,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先锋艺术。我们的艺术应该有前瞻性,如果没有前瞻性,需要艺术干什么?
青年艺术项目“面向什么、记录什么”值得思考
罗湘科(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看了此次“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看点还是颇为具体的。现实主义的基本核心是直接、真实地再现对象,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发生以来,我们学习了很多,但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创新,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展示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现实主义绘画的概念,很难对其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一定包括写实的创作方法以及表达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后者是内核。当前时代科技如此发达,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接连出现,如果还用过去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艺术,我认为很难打动人,艺术以情动人,若想有突破有创新,还是要回到最基本的“守正”上面。青年艺术项目面向什么?要记录什么?这可能是要思考的问题。
建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守时代之正
周功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湖南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红色文化的起底在哪里?红色与青年的两个主题,它的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一个命脉。新文化运动一百年,是整个现代中国的起底、根本。现在我们现在探讨的很多矛盾问题,缺乏体系建构,因此谈到现实主义,守正跟中国传统有多大的联系?谈不出。写实主义只是手法,现实主义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包含古典主义里面,涉及到的是文化,是一种真正的对于造型艺术的高度责任。守正不仅要守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这个正,也要守人类文明精神的正,这才是我们当代的视野。所以在当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在开放的时代,担当的时代,是一个全面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的时代,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够创新、创造自身的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当下的艺术创作要讲求“实事求是”
李历松(长沙市博物馆副馆长):
我们接触了大量的艺术创作和展览,其实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和红色是非常融合的话题。红色题材的表现形式就是写实的方式和手段。这里,我个人要提四个字,是湖南历代传下来的,最后经毛泽东同志发扬光大,就是“实事求是”。我们青年人当下的艺术创作,包括各个阶段的艺术创作,从“实事”里面来求这个“是”,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根本。实事,就是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如果你是现实主义或者写实主义,红色题材的创作首先不能脱离“实事”。“实”和“事”是两个东西,你找这个“事”,研究它的真相和真实,就叫“实事”。当下的艺术创作,就要讲求实事求是,写实性的东西都不能脱离根本,这个根本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特别是我们湖南文化渊源的根本。
扩大文化认知,让影像的瞬间更有力量
石 玮(湖南谢子龙影像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红色文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传承的一种延续。创新要言之有物,就必须要有生活经历,在技法的运用上,它的表达要存在连贯性。对于守正的理解,作为艺术来说,都与文化有关,现在我们接触的一些青年艺术工作者,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较少,这一点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第二,现在日常影像,人人都可以拍摄,那它与艺术影像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影像是一种瞬间的拍摄,艺术让这种瞬间成为一种永恒。对于青年艺术摄影工作者来讲,判断他的作品是否有价值,要看从瞬间到永恒这个过程怎么解决。影像的记录是瞬间,但是瞬间也应该是有力量和有力度的,这是青年艺术工作者未来应该思考的。最后,我从影像艺术来说,青年艺术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摄影史,对艺术史、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也要学习和解读,要扩大文化认知。
给技术赋予想象力才更有魅力
王 峰(岳阳市美术馆展览策划部负责人):
我从个人角度来谈现实主义题材。在我小时候印象很深的美术书里面,都可以看到周令钊老先生的《五四运动》,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中立的《父亲》,湖南陈白一的一些湘西题材的作品,包括段江华的《王与后》、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在我心目中,这些作品都是现实题材的作品。不管从精神内涵还是从语言内涵都是符合这个大时代背景的,前提是在这个时代背景里面来做的。我们总是强调技术,我觉得技术不是为艺术专门而发明的,而是我们怎么去应用这个技术,媒介也是,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达需要的时候,这种技术才会显现出它的魅力,如果纯粹为了技术,做出来的作品是软的,没有力量感的。
通过影像回归到求实、求真、守正
牛 学(武汉工商学院副教授、参展艺术家):
我的申报项目是西藏题材,从表现手法还是定位都比较传统,没有从表现手法上去进行过多创新,但涉及到的面比较广,包括自然风貌、建筑、服饰、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和宗教艺术六大类的影像表现。在“守正”这个概念中,我碰到了一个问题,在藏文化发源地的勒布,生活着原始的门巴族的人。该族人在帽子上会有标志性的缺口,但男女位置不同,其实看作品时几乎没有人会注意这样的细节,但是要求实、求真、守正,要对这个民族负责,要对历史负责,因此为了确证最真实的样子,需要反复去走访调查。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是门巴族人快消失了,越来越难找到真正的门巴族人。所以,我要通过影像回归到求实、求真、守正,来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
青年艺术创作要在大命题下完成更高的使命
陈荣义(湖南美术出版社美仑美术馆艺术总监、湖南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今天,我们把“担当”从展览艺术本体提升到文化的高度,甚至是历史的高度。在现实社会和历史当中,在文化层面,历史能够担当什么?青年人的艺术创作在这个大的命题下要去完成更高的使命,目前不够。在当下全球化背景下,文明的融合与差异性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最显现、最迫切的问题,艺术要向这方面去思考、去担当。
说到长沙现实主义题材,李可染的《韶山》是重要代表,这个作品是革命时代的情境交融,但是今天青年人所面对的情境,是全球化的时代,青年人在创作时就要区别于过去李可染画韶山的情境,艺术终究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要对得起自身的艺术,还要对得起人类文化创造者的使命。
(光明网记者张义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