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油画记录工业的痕迹
——访青年艺术家薛堃
薛堃
工业遗迹,是城市最重要的记忆之一,它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矗立在城市化的边缘,工业遗迹也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无时不在提醒人们城市曾经的辉煌和坚实的基础。
薛堃喜欢那些历史斑驳、归于沉寂的旧工厂。2016年到2017年间,薛堃带着他的画板颜料,从北京的首都钢铁厂,到新疆八一钢铁厂,再到江西黎川的江西电炉厂、陕西铜川耀县水泥厂等全国各地的工业遗迹进行创作。站在工厂中央,薛堃仿佛看见曾有的热闹与生气。在他看来,这些工业遗迹“侧面表达了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还有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怀恋。”
薛堃,中国青年艺术家。2007年7月,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其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生命的痕迹》,艺术性强,思想深刻,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
《生命的痕迹》 布面油画 200cm×135cm
油画,要为时代立像
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薛堃创作了《废弃的工厂》系列组画。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经常游走于各式各样的工厂,将旧工厂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进行创作,并始终坚持在新中国发展进程的工业遗迹在画面艺术语言和自己的风格特点上不断深入地探索。《生命的痕迹》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薛堃对中国工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作品自然而言也充满了时代观照。《生命的痕迹》作品中有破旧的车、矗立的墙,有废弃的旧物以及延伸到很远的路,而这些沉寂的事物都是曾经热闹的生命留下的痕迹。画面色彩凝重、恢弘却又落寞,薛堃说:“这是一种怀旧的人文精神,用直线条与阴影的画面语言来表达风格。”
对于工厂,薛堃和一般人的感觉不太一样。“我的‘工厂’,是一种温情的矗立,是以工业遗迹来怀旧。”一年内,薛堃各处奔走,创作十幅工业遗迹油画作品。“以工业遗迹为主题,不仅是在追忆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意义,也是我创作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所在。”薛堃坦言,“我要用我的油画语言表现出时代特点。”
创作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幸运的。2016年10月,徐坤前往江西黎川县城德胜关的废弃的前江西电炉厂写生。住所和工厂之间的路程有十多公里,且位于乡村没有交通工具,每天往返于两地之间,成了薛堃最头疼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薛堃结识了一位当地的退休干部。“他天天骑摩托带我去画画,路上就给我讲当时的工厂生产如何全国知名,当地居民生活状况如何好,当时的工厂周边如何热闹……”那些辉煌历史的细枝末节,增加了薛堃对工厂的认识,也丰满了他的创作底色,工厂的时代印记在他的心中呼之欲出。那段时间,他画了大量的画作。
现实主义里的人文情怀
查尔斯•席勒(Charles Sheeler ,1883——1965)是精确主义画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薛堃视其为“偶像”。“席勒的画融入了立体主义的纯粹想象的形式结构,我认为形式结构就是线条、块面、几何形体的节奏感,这也是席勒绘画的独到之处。”
薛堃创作的工业遗迹系列组画,也在试图表现这种独到性。“这一系列作品,通过独特的视角,记述人类的发展历程,从而赋予钢铁建筑纪念碑式的内涵。用画面中清冷的线与壮美的影,表现厚重的人文情怀,希望以此开启观者另一种思考的方式。”而这,也正是薛堃绘画中的精神、人文追求。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对薛堃的这一系列画作赞赏有加,他撰文称:“薛堃的油画反映了新的时代、新一代人对于工业文明、对于新中国历史的态度和认识,他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温和的现实主义,让人联想起库尔贝对于现实的客观态度。而对于旧工厂现代主义式的解读,又赋予了这些工业时代的人类遗产以新的生命。”
油画,要为时代立像,其画作思想应该呈现当下的现实境况,其笔触应该有画家的人文情怀。如何表现当代绘画的当代性和人文情怀?薛堃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
一是要求艺术家具备对现实图像的判断力。能够在纷繁复杂万花筒般的社会图像中,寻找到那些意味深长的瞬间,并付诸于画布。选择本身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力,判断力才是观念的体现和来源。
二是将视野从画布上移到现实的社会生态中去,当代观念不需要我们去虚构,而已经饱和在一幕幕人间场景中,找到这些具有能量的视觉图像,架上绘画自然就具有了这个时代的气质。
基于这样的思考,薛堃从现实中走来,为那个时代留下的座座丰碑,绘画立像。“这将是我一生的兴趣点,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