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当代性和民族性的融合
——访青年艺术家刘凡铭
云南,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少数民族众多的神奇沃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多样性的艺术素材。由青年画家刘凡铭创作的云南现代重彩画《画室日记》便从云南民族特色中汲取养分,创新融入中国人物画创作方式和西方艺术表现形式,最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
刘凡铭近照
刘凡铭自幼便对绘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喜爱用色彩斑斓的画笔涂鸦人物,喜欢看墨在水中恣意散开、无序游走的形态,后系统学习中国画,走上中国人物画艺术创作之路。在云南大学读硕期间,她深入云南少数民族,体验少数民族生活,领略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在深入当地生活后,她发觉走过的地方再多,艺术创作仍要与生活的基点相匹配,作品不仅要表现地域风貌,更要与当代的艺术视角相结合,实现当代性和民族性的融合。
2017年,刘凡铭被国家艺术基金云南现代重彩画人才培养项目录取。在学习中,她了解到现在所欣赏到的云南现代重彩画作品,大都系20世纪80年代云南现代重彩画发展初创期、高峰期所创作,这些作品体现了当时的艺术表现,反映了当时云南的地域风情、人文风貌。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时至今日,如何推动云南现代重彩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发展?如何在云南现代重彩画的创作中创新?正是本着这样的探索与思考,刘凡铭创作了作品《画室日记》。
在创作《画室日记》时,刘凡铭一直在探索、创新一种植根于中国人物画艺术创作并融合云南现代重彩画、综合西方材料绘画等多元艺术的表现方式,创作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的风格。以自然为先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自然中提炼绘画创作的思想与内容、艺术与形式,从而达到两者的协调结合。
在题材的选取上,立足于当代视角,采用镜头式的记录、描绘的方法,表现写生中的彝族少女的场景,产生一种当代性与民族性的对比融合。正如她的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杨鹏对她的评价:“刘凡铭在创作题材与艺术思想的体现上,将云南重彩画的技法和传统工笔画技法融合,其创作的综合能力把控较好,艺术风格独特新颖,体现出独有的艺术语言。”
艺术思想往往体现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对刘凡铭而言,她追寻着一种“绚烂至极,归乎平淡”的艺术思想,化有形于无形;追求一种至高、至纯的自然境地,人心合一、道法自然。在创作中,她从自我内心出发,与当下生活之状态有机结合。
刘凡铭,《画室日记》, 2017年
艺术家是时代和生命的雕刻者,当一幅作品被赋予了灵魂与精神的时候,便有了生命力。刘凡铭认为,作为置身于当下文化环境、面对今天的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者,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必然要反映时代特征、文化繁荣。
作为一名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资助并成功进入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的青年艺术创作者,刘凡铭对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支持感悟颇深,深切感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人才的支持。她指出,青年艺术人才是实现文艺繁荣兴盛的生力军,将青年艺术家们获得滚动资助的作品整合在一起进行全国巡展,使优秀艺术作品能够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得以推广宣传,充分体现国家艺术基金对中国青年艺术创作的重视,及其新时代从国家的高度鼓励青年艺术发展的力度。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国家艺术基金发挥了积极作用。
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艺术创作者,刘凡铭认为,首先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感觉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良好的艺术传达力,即为通常所说的“天赋”;第二,要具备广博的文化涵养和科学知识;第三,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第四,要有自己的艺术见解和个性;第五,要有对美矢志不渝的追求;最后,还需要有旺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刘凡铭以此作为自己的准则,从心之本源出发,将对工作、生活、人生的思考融合于自我的艺术创作之中,视野放归当代,传达自我心声,描绘思之所画。她认为新时代的青年艺术家要重视绘画本体的创作规律和画面的形式美感,重视自我内心的真实体验与感受,重视自己生存的环境和立足的地域文化特色,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播。(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