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微小瞬间一样值得回味
——专访青年艺术家刘倩
“真正接触摄影是在西安美术学院学习时。在暗房里,第一次看到照片在显影液里逐渐显现出来,那种喜悦至今记忆犹新,也是在那个时候爱上了摄影。”
对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刘倩来说,本科四年里刚好经历了摄影逐渐迈向数码时代的过程,这种技术跨越,让她既对暗房有种特殊的感情,又对数码摄影有了深刻理解。
“和当下立时可见的数码时代有很大区别的是,在传统工艺的制作中,作品面世是需要过程的。它拥有的唯一性、不确定性、严谨性,一直很吸引我。”刘倩说。
刘倩近照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摄影课程融入了传统工艺,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我自己在教学中也将蓝晒工艺融入进了基础教学。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的仪式感和温度是数码作品无法带来的,它呈现给我们的也总是超过期待的。不过,它和数码时代不冲突,和数字技术融合使用有时会呈现非常好的效果。”刘倩说。
对于数字影像,刘倩一样很喜欢,她研究生毕业展览就是手机快拍数码制作出来的,也写过很多关于手机快拍领域的文章。“我认为传统和当代不冲突,摄影跟技术无关,更多的是对于影像的理解与展现。”
“技术的发展给摄影带来的变化是极速的,这是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我们在跟随技术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刘倩说,读书与教学、参展这些年来,深刻体会到了摄影的变化,但唯一不会改变的是对影像的责任感。“我们的图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录,它应该更多的引起观者的思考。”
One day in Beijing 水彩纸 60 cm×45 cm(外框尺寸)2017
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One day in Beijing》,是刘倩在京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培训班时创作的作品。“这是我在北京呆的最长的一段时光。每到课余,我便骑着单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路看一路拍。”刘倩说,北京是太多符号的象征,是每个学艺术的人都向往的城市。
“我对于北京的印象也是碎片化的,现代的、都市的、古典的、先锋的……每个角落都会有新鲜的感觉。”刘倩认为,将古典的技法和包容化的城市融合在一起,特别有交错穿越的感觉,于是她使用了拼贴和蓝晒技法创作了这个作品。
作为女性摄影艺术家,刘倩最喜欢的是萨丽·曼的作品,“她的作品有着女性特有的母性表现,她的三个孩子是她拍摄的主体人物,她密切关注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把孩子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她的作品,可以看到她拍摄的心理状态,看到她的爱。
每次看到萨丽·曼的作品,刘倩都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小时候每次过生日妈妈都会带我去照相馆拍照,从百天到上大学的照片妈妈都保存的很好,每次翻开看都能感受到影像留露出来的来自于妈妈的爱,那些对于成长记录的影像深深地触动着我。”
如今,刘倩也会把相机给她的孩子,“我们一起出去采风,去记录生活点滴美好,不要忽略身边的微小瞬间,和宏大主题一样,细水长流的点滴瞬间,也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