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还需“鸣锣开道”
——在交响乐《使命》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央芭蕾舞团一级指挥 卞祖善:
《使命》的现场演出十分精彩,可以用“完整”二字来形容,呈现的效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听罢久久不能平静,对于整套编曲,我想了很多。
吕老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从早年的《红旗颂》到如今的《使命》,吕老先生一生都坚守着无私奉献的初心,即使耄耋之年也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呕心沥血完成了如此鸿篇巨作,着实让人敬佩和感动。
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乐团的融合——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下,作曲家的构思和作品的内涵得以完美展现。乐队演奏的高度融合鸣奏出大放异彩的乐章。当时间的指针指向新时代,上海音乐界用一曲《使命》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建国七十周年、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音乐史上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交响乐创作题材出现萎缩——越写越短、越写越小,这个时代交响乐的特征是浓缩、简约。吕老在1965年创作的《红旗颂》为同时期的交响乐作品树立了一个典范——结构完整、题材宏大。但是如此宏大的题材通过交响乐来展现是十分不容易的,《使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故事情节及人物冲突,甚至没有歌词,完全通过音符来书写历史、描绘伟大时代的变迁,这个难度要远远超过当年的《红旗颂》。
从目前呈现出的效果来看,《使命》公演后应该会广获好评,这体现了作曲家的人格魅力和艺术追求。《使命》这个题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我们都受到了《使命》的激励,真诚希望该曲能成为中国交响乐史上的里程碑。
两位作曲家的合作非常巧妙:全曲风格统一,完全没有不和谐的游离感,这足以看出吕其明、陈新光两位主创对这个作品付出的心血,只有多次的沟通、讨论才能达到高度一致,才会让作品风格实现统一。
我在上海长大,因此对上海有着很深的感情,希望上海爱乐乐团的《使命》能够成为交响乐界的经典。因此我对《使命》的要求更高,提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对这部作品的打磨提供帮助。
开头的音乐给人一种历史的凝重感,如果能借以锣进行渲染,第一铜管、圆号和长号再紧随其后,整体效果会更加立体。在技谱法方面,建议将总谱第六页的20小节升C为降D,第22小节从降C改为降F,这样从乐理上来讲更通顺一些;第二乐章的252小节第二圆号是升F,第三乐章第33页的166小节,都出现了“打架”的情况,我建议进行修改;39页四个主题最后一小节的F建议进行还原,这样更合理一些。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到了中低音的时候又出现了在22号之前的一小节,第四个音没有升F,但前面(F)已经升了,到了中低音的时候,这个主题在22号之前的一小节没有升,跟原型就不符合,原型第四个音是升的,这是全音关系;22号前一小节第一拍第四个音,按原型第四个音没有进行升调处理,整体就不符合原型要求,第四个音只有升上来了才能跟原型保持一致。
第四乐章的唢呐听起来很突兀,建议先用“鸣锣开道”,这样整体就顺畅了——先鸣锣开道,然后主角亮相。现在高音区域听起来有些生硬,就像京剧的主角亮相需要龙套烘托一样,乐器主角在上场前也应该先用打击乐进行渲染。
歌颂的主题结束后,第四乐章37页的最后一小节的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第四拍有起拍,其他的都是完全中音,唯独第四拍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合拍。我建议这一小节整个乐队都完全停止,让打击乐上场。打击乐不适合添加在低音鼓、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那么强的降调中,唢呐也无法衔接。因此删除前、后的调很有必要,将前面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第四拍变成全音乐(打击乐)。
最后一个建议提给尾声部分,尾声从11号开始就一直在C大调上,这样听起来有些单调,上三路的转调加下三路的转调可以使得最后的尾声色彩更绚丽辉煌,气势也将更加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