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张謇》的艺术选择性和当代性
——在话剧《张謇》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电影电视系教授 沈国芳:
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电影电视系教授 沈国芳
话剧《张謇》的名字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正直,一是艰难。在艺术的选择性、当代性和审美性上,我很喜欢这部剧。首先,在选择性上,该剧不是张謇的创业史,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张謇个人的成长史,更不是南通近现代的工业发展史。张謇这一人物有着独特的经历,41岁成为清代的最后一位状元,个性也非常独特,他并不是高喊口号要救国的一个“显性英雄”,而是默默做了很多事情。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所做的努力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悲剧形象,这一点更能够感染当代观众。编导演有着自己的选择,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只能选择张謇人生经历中最经典的片段,来打动观众。
第二,从当代性的角度,如果这出戏仅仅写一个历史人物,没有多大意义。我们把张謇这一人物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他有着无形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今国内国际形势之下,能够给国人带来启示。用当代精神来观照历史人物,回顾历史人物来寻求未来道路,这是《张謇》非常成功的一处。
第三,《张謇》的剧作结构十分有特色,以危机开幕,展现张謇在70大寿前后身边潜伏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让观众一下入戏。中年与老年的两次心灵对话,是不是可以有所调整?比如,两人对话中能不能再加一个人,两次都是同样两个人便显得重复了。这两次对话是很重要的,这是张謇人生中最精彩的两个片段,人物所有的动机在台词上还要有更充分的展现。他为什么这么做?不仅仅是爱心的原因,他可能还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如何呈现出来,还需要进一步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