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颗“钉子”都不白来
——在评剧《孝庄长歌》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
这个剧目整体的感觉是抒情味较浓,情感线较鲜明,孝庄对爱情的向往以及情感的破碎反映了一个女人无奈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剧中一些蒙古族、满族等音乐元素的运用丰富了评剧的艺术表现力,在重要节点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作品采用回溯式结构,各场次之间的起承转合比较干脆利落,而且多时空交织,尝试传统戏曲的别致呈现。历史剧不好写,应该说这部戏主创者的历史观、价值观是清晰和正向的:依循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塑造一个能够让人认可且没有刻意拔高的形象。
不过,内容尚不够饱满深刻,有点空,情节单薄,没有展示出曲折波澜,或者说惊心动魄的冲突与过程。一些矛盾的发生、解决似乎只是在完成一个程序,缺少自身的复杂延展路径和相应的戏剧张力。作品将篇幅都给了人情人性内心挣扎的叙述和剖析,但表述得过于简单平面,多与少、张与弛、强与弱的均衡度不足,没有在丰富阔大复杂的历史背景上,展示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孝庄是女人,可以有柔情,但毕竟还是政治家,看重的是家国,是大义,其忍辱负重、刚烈决断的性格可以再强化一些,跟“卿卿小相守,煌煌大神州”唱词中她的境界相匹配。
第二点就是在多尔衮这个人物的质的规定性上,主创者的立场有点模糊,缺少明确态度。顺治说他是奸贼要鞭尸,逼孝庄同意,孝庄说他功高盖世,是英雄,不同意,但最后还是同意鞭尸。那多尔衮到底是奸贼,是功臣,还是两者兼有,语焉不详。我觉得孝庄可以同意鞭尸,这是顾大局,但她内心或者一定语境上应该有鲜明态度和认知,她是爱多尔衮的,认可他是英雄,只是不同意鞭尸会影响大局稳定,才不得不同意。这样她与多尔衮的情感起伏,她的痛惜、无奈、委屈才有落点,才有“戏”,现在的处理在人物价值评判上不置可否,把难题交给了观众,而孝庄也在牺牲爱情的同时,变得没有了情感底线。
第三点,戏中宫女有两段舞,一开头的祝寿和最后的绣锦袍,舞蹈的编排缺少新意,戏曲化不够,参与叙事、补充阐释内容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前后也欠缺层次上的递进。包括男子的舞蹈,八旗争位和一统中原,看不出剑拔弩张的气氛,似乎只是在走过场,应该为剧情起到很好烘托渲染作用。
第三,第三场中多尔衮跪在地上宁可要太后不要玉玺,孝庄要拿刀自刎,这把刀可以跟开场孝庄送给多尔衮的那把弯刀产生呼应关系;结尾对多尔衮鞭尸的清脆响声与两人两小无猜时期跃马扬鞭时的响声也可以是一种对比,现实的冷酷无奈和曾经的青春美好会令人印象深刻。戏剧里有句经典的话:一开场有一个钉子,到最后一定要发挥作用。就是说,每一颗“钉子”都不白来,尽可够前后照应,首尾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