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要秉持一颗平常心
——访青年艺术家郑亮
胡杨,有“大漠英雄树”的美称。传说它生长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一生都在顽强地与恶劣环境抗争。
80后画家郑亮,从小就钟爱各种树木,尤其偏爱胡杨、崖柏之类有特别形状与气质的树木。仿佛从这些树木身上,可观察到坚韧的品格与岁月沉淀的沧桑美感。
郑亮近照
油画《中国风骨》描绘的正是胡杨树。郑亮根据采风所积累的素材,以比拟推演的手法,表现胡杨树扭动的磅礴自然气韵。油画的技法手段,使得呈现在观者面前的胡杨不再是其原本的形态,而是更加意象化的形式。郑亮说,他想借用“胡杨”磅礴沧桑的形象,表达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韵。
这幅作品还有一个副标叫做“永恒”,郑亮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和风骨体现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岁月和经历磨难中,既是磅礴宏观的,也同时体现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民族与个体融合在沧桑、坚韧的气质中,令人感叹。“如果一定给这种气质找一个完美的象征体,除胡杨之外绝无其他。”
《中国风骨》材料:布面油画,尺寸:200cm×146cm,资助时间:2017年
很多胡杨题材的摄影作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作之初,郑亮便明确,绘画必须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尝试,才能赋予胡杨新的形式与内涵。于是,郑亮开始了创新之路:在手段和方式上主动寻求变化,把胡杨的琐碎细节剔除,并参考了一些崖柏的造型,将造型做夸张的处理,留下最核心的形态;在色彩和手法方面,将颜色减少至几种,同时运用材料肌理与厚度做出粗粝的质感,与部分稀薄流淌的效果形成十分强烈的反差,最终呈现一种天荒地老的岁月沧桑感。
看过这幅作品的人,都会被作品体现出的纯朴、自然所打动,那是一种贴近传统的力量。“艺术的创作并非为了哗众取宠。我现在更热衷于追求艺术最本身的东西,无关于作品是否真实或者逼真,也并非简单在形式或色彩上做文章,我希望能在创作中融入一些既传统又现代的因素,追求一种学术的典范。”
关注生活、追求精神,郑亮的作品总是与精神息息相关,透露着一种平淡而真实的趣味,以及愈发接近原始的状态。“人们对‘流行’的理解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流行’就是‘潮’,但是在我看来,越是传统的东西,身上越是有一种精神,越能激发人们深层次的共鸣。而这种精神,是永不过时的。”
对于绘画本身,郑亮喜欢顺其自然,不勉强也不刻意。“画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喜欢是很难做好的,但单纯凭喜欢也未必能做好。我时刻保持客观清醒的头脑,不会一股脑不顾一切地投入,对搞艺术的人来说平常心非常重要。所以,要懂得尽人力听天命,画画就是件开心的事情,不开心就不要画。”
“我平时创作人物作品更多一些。有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我在风景创作方面有了更多经验。我正在计划重新回到我喜爱的人物题材上,并不会因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后就以功利的心态继续画胡杨这个题材。我想把自己在创作风景作品上的收获,在人物题材上进行更多尝试,希望有一天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说到为青年艺术家指路,郑亮表示,青年艺术家只有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挑战,才有可能创作出新的作品;避免单纯的效果制作和虚假的情怀销售,才可能被时代认可。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定要具有国际化的宽度与标准。(光明网记者 崔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