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真实 寻找木刻的初心
——访青年艺术家彭伟
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国字脸的男子,头发微乱,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直视前方,眼神略带迷茫却颇为自信,这是青年版画家彭伟的木口木刻版画作品《而立之年》中所展示的画面。透过这幅画,我们仿佛看到每一个普通的你、我、他的缩影。
彭伟1980年出生于四川南充,高考时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进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此后又在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读了版画专业研究生。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彭伟到重庆涪陵的一所高校教书,一呆就是7年。2013年,彭伟调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任教。
彭伟
艺术创作更应该强调自我意识还是忠诚于现实?这一点时常让很多创作者摇摆不定。而对于彭伟,问题早已有了答案。
真实地展示当代青年面貌
彭伟与木刻版画的缘分源于幼年时的经历,他的父亲是南充当地的一名木匠,做家具,会各种雕花。从小,彭伟就跟着父亲玩木头,“有意思的是,我现在也是在和木头打交道。”
最初,彭伟的版画创作主题多是城市风景。与木口木刻结缘是在2011年,四川美术学院邀请到保加利亚著名版画艺术家彼得•拉沙洛夫讲课。当时,彭伟每天赶到川美旁听,由此接触到了木口木刻,并逐渐转向人物创作。
彭伟作品《而立之年》
木口木刻与一般木刻版画的区别在于,木口木刻不是在木头平面上进行创作,而是要求艺术家在木板的横断面进行雕刻,对技法要求的精细程度更高。“木口木刻的效果更细腻,但是线条非常精细,可以说是细如发丝,需要对木刻技术和工具的掌握都要非常熟练,才能让线条规则、平行并且带有明暗、体积和质感。”
据彭伟介绍,《而立之年》的人物原型是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一个研究生,“他的面部轮廓很有型,本人很活泼、有朝气。”这幅画从构思到成画,彭伟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有时一天要持续创作六、七个小时。为了找到合适的人物表现80后这一代人,他用专业相机拍了上百张人物图片,画了许多人物的局部细节图。之后,彭伟对画面进行了艺术的处理,选择黑白写实风格,最终用木口木刻的木版技法完成了这样一个普通的青年形象。
在彭伟看来,《而立之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当代青年在城市化、社会化进程中的经历的敏感捕捉,实质上也是一个表现自我的过程。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邵常毅认为,《而立之年》很容易让人想起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对此,彭伟在201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罗中立当年画《父亲》,表现是社会转型时期那一代人的父亲的群像;我画《而立之年》,也是想表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整体面貌。”
真实地再现战火中的青春
彭伟的创作视野,可以是平淡细腻的,亦可以是宏大壮阔的。
不管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彭伟的创作始终都坚守着一点——真实。他认为版画创作不应脱离大众,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精神内涵表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版画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作为民族救亡的文化利器,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后来,中国版画显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直到近些年,木刻版画开始逐渐回归。
为纪念中国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缅怀革命先烈,彭伟创作了纸本木刻版画《精忠救国》系列作品,希望以此唤起人们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的记忆。
《精忠救国》系列作品一共由五幅画构成,每幅画有一个主旨人物,分别是左权将军、唐光霁将军、高志航将军、宁海军舰三等兵刘志成和“驼峰天使”黄欢笑护士。画作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选取了抗战时期军人典型的不同形象,他们来自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兵种、不同职业,但无论是身处抗日的最前线,还是在抗日的大后方,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甚至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个年代的青年们,视救国图存为己任。《精忠救国》反映的,正是在那样民族危亡的时刻,一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彭伟作品《精忠救国》
彭伟继承了欧洲传统的木口木刻版画技法,将木口木刻特殊的规则性排线造型手法,创新地运用于木面木刻,并顺应木板自身的木纹方向,整齐地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波浪状的规则排线,以此塑造出五个人物的型体、结构、解剖、明暗等特点。与此同时,他也更加注重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体现出人物百折不挠的抗战信念与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此过程中,西方古代的版画大师,诸如丢勒、高尔鸠斯、梅郎,不论是技术层面上,还是艺术思想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忠救国》系列作品2015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2018年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对此,彭伟称,“国家艺术基金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平台和交流机会,在经费方面也保证了创作的顺利进行。对于我个人的艺术生涯而言,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创作新的起点。”(光明网记者孙晓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