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开炉》越改越好,常演常新
——在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我简单说两点感受:
第一,辽宁人艺是中国话剧界的一面旗帜,如同北京人艺一样,都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在中国话剧界不可磨灭的地位。当然,还有上海人民剧院等,每一家话剧院,特别是有实力的,都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清楚话剧院的优秀历史传统,珍惜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积淀,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一点上,《开炉》正有着辽宁人艺的鲜明特色。
第二,作为《祖传秘方》的姊妹篇,同样是抗战题材的《开炉》,新的开篇在哪里?这并不在于剧中的老大老二,我觉得这部戏的新意在于,开炉是一个意向,开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炉、抗日精神之炉,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立在舞台上的炉子,实际上是一种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形神兼备。
修改的难点在于老三的转化。所谓的炸弹事件,他出卖了八个工人,这是一个十足的汉奸行为,是不可饶恕的。但最后把这样一个人也转变到抗日轨道上来,甚至于最后牺牲,问题就来了,让这样一个人去执行任务合不合适?还有老三的转化是否太过简单?老三转化的中心事件是淑玉腹中、他的孩子掉了,刺激了他——这件事的分量有那么足吗?如果在人性上是有的,但对于爱国力量的转化,是否足够?这里要写得更顺畅。
我赞成不要把老三写那么坏,他有可能是善良软弱的。在面对强敌入侵的大环境下、在一个刚烈的家族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升华了、人物转变了。起点要淡化,可以把老三定位在软弱上,不及他两个师兄,但本身是善良的。他和女主人公的结合目前说服力不够,剧中主要由冯二孩来解释,说是他做的主。这里可以设计一些情节,解释清楚当时的情境,比如女主人公的丈夫碰上了屠杀,五年没有音信;铁匠铺也要维系下去……我也不赞同结合的理由是为了传宗接代,因为三兄弟本来就不同宗,这里的迷信色彩过重,可以设计一些合乎情理的理由,让观众能够接受。
另一个关键情节是炸火车,这是主要的行动线。主意是老大出的,老大要贯穿始终,即便最后要老三去执行任务,也要跟着老大一起去。不然这么重要的任务,显得轻了。
主题要融到“开炉”的情节中去,要点题。我们的爱情线只能为主题服务,强化主题。这部戏要扎根到生活中去,中心问题就在这个使命上。
戏中的冯二孩是个独特的形象,我称他为有艺术感的形象、审美化的形象。现在尽管大家公认演员的表现是很好的,但是相声艺术的展示,还要融入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整个话剧的主题中去。建议可以适当删减,但不要过度,冯二孩还是这部戏中的一颗珍珠。现在除了女主人公以外,恐怕需要打磨修改的是老三,而需要大放异彩的则是冯二孩。
希望《开炉》越改越好,常演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