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戏“留下来”
——话剧《张謇》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贺梓秋)“秋雨秋风满阙门……”聚光灯下,一个颀长的老者在吟哦——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2018年6月19日,话剧《张謇》在京召开专家研讨会。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与会并讲话,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主持会议,江苏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濮琦、南通市委宣传部部长刘浩等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现场
精益求精 留下好戏
话剧《张謇》是江苏省文化厅和南通市联手倾力打造的力作,以“救国梦、赤子心”为主题,聚焦张謇的后半生。该剧共六幕,采用双线、闪回等方式,在时空交错中,完成青年张謇和老年张謇的自我面对和自我探寻。该剧曾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优秀剧目奖、导演奖、表演奖。
韩子勇表示,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就是鼓励项目主体按照“聚焦于改、以改为主”的工作重心和“两改两演”的工作思路,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打磨、提高。“话剧《张謇》评上滚动资助项目,要做的就是多方面汲取意见建议,从不同角度去提高。”他强调,要克服差不多、可以了、不想改、改不了、不愿改的小胜即安、疲惫心理和畏难情绪,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实施两年多来,一直在树立这样的风气。“我们要建立这样的信心,克服浮躁这个大敌,耐心把这部戏改好,使话剧《张謇》成为习总书记所说的‘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好作品,成为南通市乃至话剧界的一张名片。”
对于张謇的历史文化形象、时代感召力,崔伟表示肯定,他指出话剧《张謇》意义独特,应进一步下功夫修改,精益求精。濮琦介绍了江苏艺术基金这两年的工作情况以及所支持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情况,同时感谢专家组对话剧《张謇》的关心和指导。研讨开始后专家畅所欲言,直指不足,为《张謇》问诊把脉。
话剧《张謇》剧照
以史为鉴 塑造经典
话剧《张謇》导演、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主任李明华在研讨会上表示,“我们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最怕的不是失败,怕的是没有了英雄、没有了对英雄精神的崇尚。创作这部戏时对张謇先生的触碰、对百年前救国梦的回望,让我们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增添了一份饱含历史厚重的认识。观众们的热烈反响,也印证了我们当初创排这部戏的动因,鼓励我们继续前行。”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称,话剧《张謇》这部戏是深刻的。他谈到,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对张謇的评价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虽然张謇做出了辉煌的成绩,但他的失败同样重要,因为他的失败显示了历史的深刻教训。
“这部戏的意义,非常重要。”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说。他提到,毛主席曾说过,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四个人。“我们应该把这部戏做好,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南通人张謇,知道他对近代轻工业的贡献;更应该把这部戏推向全国,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中国近现代史。”
中央实验话剧院原副院长李法曾也谈到,这部戏无疑是一部上乘之作,就是要给有一定思想的人看。他在演出后特意询问了一些观众,“很多不是文艺界的人看完之后一样拍手叫好,被张謇所感动。”观众对这部戏反应强烈,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是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值得成为一部经典。
话剧《张謇》剧照
出谋划策 攀登高峰
各位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话剧《张謇》的历史价值、社会意义和艺术表现,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认为这部戏编剧和导演想表现的过多,反而使得主线不清晰了。“办大生纱厂这是故事主线,应该再强化一下,把其他几个副线凝结到主线上。围绕这一事件,来讲述张謇的思想脉络、情感归属、性格发展。” 同时,应该从张謇的故事来强化反映今天的时代价值。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谷海慧谈到,建议从两个地方增加作品的戏剧性和张力。一是多增加像开篇中军阀混战、冲突的叙事片断,增加趣味性和戏剧意味;二是从作品人物的困境入手,多设置一些障碍,目前的障碍有张謇与股东之间的分歧、有佐藤和佐藤背后的力量之间的较量,但还不够。
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建议加强全剧及主要段落的社会矛盾。这部戏在舞台上呈现的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如果我们只在全剧的人物、人物之间或者突发事件之间进行呈现的话,丢掉了社会背景,再怎么写、再怎么走,恐怕也需要费很大的劲,全剧的厚重感和份量会大大减轻。”
《中国文化报》评论部主编杨晓华说,话剧《张謇》书写了近代史上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笔墨更多地集中在张謇如何坚守大义、慈悲为怀,而不顾市场和企业之道,“以一人救一国”,看似有足够的理由凸显人物,却让人物似显蛮憨和鲁莽。“其实张謇并不是一个缺乏企业智慧的人,相反,他不仅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位儒商。”其次,戏中的张謇给人的感觉太过完美,几乎没有缺点,没有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从而限制了艺术作品的深刻性。
编剧杨劲松谈到剧本的问题,他认为《张謇》的剧本还要抓住当代性、时代性和人民性。“我们要思考张謇所处的时代、张謇的故事,我们在舞台上演绎能够对当今的时代精神有什么价值?”同时。剧本选择在张謇70大寿时,通过闪回的方式回顾他的一生,“这是电影的剧作方式,对话剧舞台的要求非常高,也要求话剧在调度方面要衔接好,但目前看衔接还有些毛糙。”
研讨会现场
细节为上 打造精品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围绕话剧《张謇》的情节设计、剧本创作、舞台表现等多方面的细节各抒己见。剧中出现的两次中年张謇与老年张謇的隔空对话,引起了专家们的讨论。
欧阳逸冰谈到,在中国话剧舞台上,他看到两年之内有三部戏用这种手法。“这样的手法谁第一次用谁成功。” 汪守德则说:“编剧的这种用意我们是理解的,利用这种方式推进剧情、把张謇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功勋交代清楚、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张謇的历史地位——但我觉得有点手段不足。我们可以在线性叙事中把张謇的历史讲清楚,这种穿越式的高峰对话,有一次就够了,不然显得我们手段不足,而只能如此弥补。”
《剧本》杂志主编范小宁则认为,这部分目前像两个人物在对话,而不像一个人的中年和老年在对话,看不到其中的联系。王蕴明则称,这部分对张謇内在情感和人生思索的表现仍然不够。因为张謇多次考举不中、生不逢时、坎坷一生,当他晚年回头思索人生时,应该表现得更深刻、更集中。
谈到该剧的多媒体运用,国家大剧院一级舞美设计、舞美总监高广建提出视觉上对书法元素的使用难于表达完整。他建议将剧情内容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如何让观众知道,张謇不仅是一个状元,也是一个书法家,应该尝试在剧情上将书法作品与张謇的家国情怀等有所勾连。这样在视觉上出现的书法元素,哪怕是局部或意象表达,都有了理由”。中央歌剧院一级舞美设计马连庆建议,在多媒体影像表达和空间展现上,可以再节制一些,“做做减法,目前有的部分显得太夺人眼球”。
江苏省人大常委、张謇曾孙张慎欣表示,创作这部戏要对历史有敬畏感。“因为这部戏并不是只演个十场、二十场,要把戏留下来,对历史的尊重尤其重要。真正把这部戏立起来,我们才敢说这是历史剧,故事才更有说服力。”
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浩提出,张謇先生的精神与探索,是话剧《张謇》的根基和灵魂所在,“张謇的个人精神在今天仍然有很多时代价值,包括实业救国、兴办教育、热心公益等,这与我们新时代的价值是高度契合的,我们要深刻体现出来,让张謇不仅成为南通人的张謇,更成为中国人的张謇,彰显出张謇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效力。”
《张謇》主创团队表示将认真消化吸收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尽快拿出可行的修改方案,努力把话剧《张謇》打磨得更好,不辜负大家的关怀与期望。(贺梓秋)
[责编:李姝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