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探索禅林意象 挖掘文化内涵

探索禅林意象 挖掘文化内涵

2018-07-10 09:58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探索禅林意象 挖掘文化内涵

  ——访青年艺术家王振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山花如锦春长在,涧水如蓝碧湛然。信步白云深处去,须知别有洞中天”……这些脍炙人口的山水禅诗,描绘了一方静寂幽深的净土,抒发了一种淡泊空明的心境。国画《禅林意象》,以绘画语言来写禅诗,将抽象的意义转为形象的表达,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生动阐释,为现代生活带来了美妙的禅意,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探索禅林意象 挖掘文化内涵

王振宇近照

  作者王振宇,200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工作于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国画《禅林意象》,凝聚了他多年的艺术积累和文化思考。“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国画《禅林意象》为何选择以意象来说佛理,创作过程中有哪些艺术感悟?记者日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王振宇。

  您是何时接触国画的,对国画艺术有着怎样的理解?

  王振宇:从小就喜欢写字,楷书、行书练过不少。上了大学,开始系统学习国画。起初,比较喜欢大写意,买来吴昌硕的画册,几乎临摹了一遍。期间,不断琢磨和反思,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后来,对山水人物的兴趣越来越浓,进而主攻山水画技法。

个人认为,山水画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其他题材相比,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不仅使山水成了独立的审美对象,也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文心雕龙·明诗》写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画,在山水诗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蔚然大观。古代山水画,尤其是宋代山水画,意境皆在尘嚣以外,给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独特美感。  

  创作国画《禅林意象》过程中,有何难忘之事和艺术感悟?

  王振宇:创作之前,脑海中产生了丰富的意象。可真正画出来时,发现和想象有很大出入。例如一棵树、一栋房,原本构思了很多意象,可落实到纸面时才意识到,无论怎样追求神似,呈现给人的视觉认知,也必须得是树和房本身。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表现出精神内涵?如是困境,让我想到了人的身体跟精神,似乎也正是这种“即”和“离”的关系。

  创作过程中,我把写生、采风收集来的资料,先转化成中国画的笔墨,再由具象表达的笔墨形式,抽离出意象的笔墨。然后,把这些意象的笔墨组织构图,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期间,经过了若干时日与周折,个中滋味,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值得欣慰的是,辛勤劳动之后,终于有所收获。

  国画《禅林意象》,在表意上基本达到了我的期许。然而,绘画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在表达思想境界、形而上的抽象事物时,还是客观存在一些局限。在这方面,它可能不如诗。与绘画相比,诗歌更适合表达微妙的感受、缈远的境界。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我在写生过程中,即兴写了一些诗。例如,“古柏萧萧遮地荫,燕都名刹掩重门。汪汪法海心源内,历历尘劫幻化身。钟鼓不惊名利客,梵经合渡善缘根。清秋朗月天心照,一指千年证到今。”(《过法源寺》)诸如此类的诗,希望可以传达出一些画外音。

探索禅林意象 挖掘文化内涵

国画《禅林意象》(系列3幅),纸本设色,68cm×138m(单幅)

  在您看来,国画《禅林意象》最主要的创新和风格是什么?

  王振宇:今天,“创新”是一个高频词汇。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求创新。但个人认为,创新可能更适用于科学技术,对国画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历来的国画佳作,大抵都是合乎于“道”的。“道”字复杂,但比较基础的一点就是,要符合自己的内心。国画《禅林意象》,虽然达不到“与道相合”的境地,但比较符合我当下的一种心境。

所谓风格,古人谓之“风骨”。一件作品,能够传达作者的风神与骨气,故称。一个人风神如何,其天赋、文采往往会反映在行为举止上,一望便知。至于骨气,大抵源于后天所学、所磨练。读何种书、有何阅历、受何种教育、价值观如何、临大事如何抉择等,影响或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性。例如颜真卿其人,堂堂威严,凛然正气。他的书法,也给人以威严、堂正之感。所谓“字如其人”,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创作过程中,我不去刻意创新,也没有非要形成什么风格,只是把切身感悟诉诸笔端,以作品来抒发胸臆。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希望以作品为媒介,与广大画友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对于青年艺术创作而言,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有着哪些意义?

  王振宇:艺术创作不易,一路走来,感谢师长的教诲、亲友的支持,尤其是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拿到这笔钱后,一定不能浪费。小而言之,对待艺术本身必须严谨认真,创作出来的作品至少得让自己满意;大而来讲,希望通过作品,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哪怕是一件小事,只要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也值得做。正如《荀子·劝学》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敦煌采风期间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古风《敦煌行》。“大漠风沙卷地白,祁连古雪接天际”“阳关一望渺茫中,多少离人杳无踪”“开凿佛窟十万龛,泥金彩画极乐天”等,均是真实的所见所感。这些生活积累、美的发现,对于艺术创作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位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进安: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