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言诠释老题材
——在舞剧《长征·九死一生》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谢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一级导演):
作为一名军人,我很喜欢这个题材。看完舞剧《长征•九死一生》的录像后,我急切地想到剧场去看,因为投影确实让这部剧损伤很大。剧名里的“九死一生”,很有意味。老题材怎样出新意?这部剧给了我们一个较好的回答。用新语言(现代舞)来诠释老题材,这种创新值得肯定。
我们知道,编导在舞剧创作中,需要将肢体动作转化成语言,用这种语言去编剧并达到准确、生动、美丽的要求。按照这个标准,舞剧《长征•九死一生》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呢?
具体来说,第一场给人的震撼是比较强烈的,音乐语言、舞蹈语言都可圈可点。剧中人物的情感推动力很强,让观众在抽象的表现中获得了具象的感受。
第二场的后半段略感力量不足,舞段的发展和推进都明显不够,显得拖沓冗长。
第三场的肢体语言,太受乐池中的舞美设施限制而无法展开,希望将来能在想象力和表现力方面加以丰富和扩展。
第四场中,“老X,你在哪里”的人声口语太实了,和舞剧的艺术风格不统一。在舞蹈表现中加入口语语言来诠释内容,此举不是创新,而是一种错误。
第五场没有像第一场那样,用一个有力量的舞段将情感集中、概括地表现出来,情感和情节没有往前有效推动。舞段是对情感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舞段的编排是很见编导功力的。舞剧中最不能忽略的是舞段,它是情感和情节推进的主要方式,就像音乐作品中不能忽略乐段一样。
第六场较好,伤员和担架的舞段设计得不错,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像绷带一样缠绕在伤员身边,看到了一个情感高度概括的舞段,很清晰,表达得很好。
第七场是“过雪山”,环境是寒冷、缺氧的,该段落的舞蹈语言应当区别于前几场,但是没有。前半段尚好,后半段就有些凌乱了。作为观众,我很想看看雪山怎么“过”得与众不同,可惜没有看到。
第八场中,在已经有了前面情感积累和情节推进的情况下,这里需要一次强烈的迸发,但遗憾的是,没有充分给予。
第九场中,“老X,我们到了”这种口语语言的再次出现,让人非常失望。舞剧的主要内容呈现,绝不能用口语去解释。眼下有很多舞蹈作品,都习惯以口语语言来表意,我很不赞成。舞蹈艺术有自己应该坚守的特点和规律,否则,舞将不舞!
这部舞剧中的“九死”应该各不相同,艺术处理也应该有所区别,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更能为作品增加艺术特色。
舞剧《长征•九死一生》给了我们诸多启发。从第一次观看到现在,我一直坚信:这部剧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是一部完全可以改好的作品。希望主创团队坚定信心、精益求精,把作品改得越来越好,向精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