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语言还需继续锤炼
——在舞剧《长征·九死一生》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许薇(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
舞剧《长征•九死一生》主题立意好,艺术手段上有创新,具备多处触动人心的亮点,难能可贵。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该剧接下来的修改打磨工作值得期待。谈几点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一是舞蹈语言还需继续锤炼。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目前的舞蹈语言是否精准,是否符合人物与历史环境?从语言的角度,我觉得还有再锤炼的必要。长征这样一个史诗般厚重的题材,最打动人心的是什么,是人!是一群意志顽强的战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战士们,是一群饥寒交迫的人,他们不可能每分每秒都血脉喷张、充满力度。这群战士挣扎在生死边缘,他们的形体甚至可能是扭曲的,但在信仰的支撑下,又是继续前行的。目前,舞剧中的部分动作太富有力度,现代舞技术麻利,地面滚动自如。虽然在舞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导在舞蹈语汇中设置了形象的种子,主题动作多次出现,并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总体而言,仍有不少语言显得常规与眼熟,没有凸显在长征特定条件下、特殊环境中军人的困境,以及这群军人面对如此困境时特有的精神力量。因此,建议编导可以进一步琢磨什么动作才是属于这群人的特有语言?这种舞蹈语言,不是军旅风格舞蹈的惯常动作,不是现代舞的惯常技术,甚至与当代军人战争或拉练时的动作语言也要有较大的区别度。它应是一种在特定历史环境、自然条件下,长征战士处于生死线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身体与精神的状态。在舞蹈动作设计时,作为动作它可能并不麻利流畅,但仍有技术难度的呈现,应具有内在的张力,体现出挣扎前行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二是舞剧结构还可以进一步斟酌。我认为“叙事性”是舞剧与舞蹈诗的分水岭,既然《长征•九死一生》定位于舞剧,还是应该梳理一条清晰的叙事主线。目前的舞剧结构是块状式的,贯穿全剧的线和人物似乎还不够明确。在剧首和剧尾,有一定的人物形象的交代,以及进行了首尾呼应,但在舞剧中间的部分,人物线模糊了,也许这是编导的有意为之,但给人一种跳进跳出的感觉,出现了断裂感。特别是舞剧中间结构部分,大段的舞蹈,形式感偏强,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距离感、远观感。长征战士是一个个平凡的躯体,但他们是有温度的,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舞剧中,编导应该时刻牵动着观众的情感,将人物和叙事的线索向前推进。目前,舞剧较好地再现了长征的多个画面,“长征”立起来了,但“九死一生”的厚度与温度似乎还不够。宏大的题材,还是需要从小处切入。以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以小见大,来折射出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或许是更好的视角,在深度的挖掘上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长征•九死一生》试图用碎片式的艺术段落来组接一部宏大叙事的舞剧,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如有可能,舞剧的叙事角度也可以进一步思考。
总而言之,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做这样一个题材的舞剧非常不易,国家艺术基金给予民营团体如此的支持更是难能可贵。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艺术基金从“服务行业”走向了“服务社会”,这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积极成效。希望舞剧《长征•九死一生》的主创团队在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的支持下,在艺术创作上继续探索、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