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类型
——在舞剧《长征·九死一生》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罗斌(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开会之前,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一位领导表示,希望对剧目少表扬多批评,尽量从“但是”以后开始说。文艺批评,就要实事求是,发挥褒贬功能。近年来,中国舞剧数量可观,但质量究竟如何呢?舞剧作为一种灵动的、个性化的艺术,怎样形成属于自己的话语类型?看了舞剧《长征•九死一生》,感触颇深。它启发我们,舞剧也可以有这样一种表述方式,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至于表述得好与不好、是否到位,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舞剧,是一种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构成的人体艺术。只要在时空上延续着,事实上就是在叙述。不管主旨如何,舞剧总归是在叙事。动作本身,也有叙事功能。这种叙事,是否应该有一种自己的逻辑?这种逻辑,我们到底研究了多少,能够阐发多少?舞剧《长征•九死一生》抛开了固有的程式,积极探讨另外一种“九死一生”,值得肯定。
故事很悲情,但不知为何,给人一种“有意为之”的感觉。主创有自己的考虑,可能是有意回避了一些东西。回避之后,在现有的内容和结构上显得特别用力,且各处用力比较平均。这样一来,全剧的对比就不够清晰,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调子,给人沉闷之感。有鉴于此,能否适时增加一点亮色?以人性美来点缀恶劣的环境、死亡的悲壮。这是因为,观众在看剧时,心理上客观存在着一种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是任何艺术的基本节奏感。不管秉持现代主义还是古典主义,都要遵循这种节奏感。
另外,动作的构成有没有可能也丰富一下?俗话说,手舞足蹈。然而,现在的很多舞剧,都是人站在一个定点上跳,这样就流动不起来,希望有更多创意和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一个艺术门类、一种语言方式固化成一个概念,它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多样性和魅力,关于文化阐释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