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封寿炎
又逢元宵佳节,观灯欢庆之余,无数优美的诗词涌上心头。比如,辛弃疾的名篇《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年都会在网络上强势刷屏。这些传颂千古的名篇,使元宵佳节充满诗情画意,变得无比浪漫。
元宵灯会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国的节庆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极具辨识度,体现着独特的中国风采和民族气质。近些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的传承发扬之道,还原传统节庆的精神内涵。然而,对于缺少传统文化熏陶、缺少传统文化生活氛围的现代人来说,传统节庆仿佛只剩下吃和玩,不同节日间的区别在于吃什么、玩什么。比如,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春节贴对联、放鞭炮,端午吃粽子、插艾叶。如果属于某一节庆独特的民俗习惯、精神内涵得不到回归和复兴,那么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可能只是徒有其表,而没有将精髓内涵传承下去。
在众多的探索创新中,人们惊喜地发现,传统诗词近期正在强势回归,成为全民热议、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从2016年年初开始,连续两季的《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屏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古典诗词热。今年大年初一开始播出的《经典咏流传》,更是通过现代的演绎方式,让一些“冷僻”的诗词也得以传唱开来。中国是诗的国度,人们对于诗歌拥有天然的亲近感,诗歌甚至像血液、像基因一样内化于中国人的生命体验深处。一旦具备合适的契机和触媒,这种潜质和热情便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成为一种可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
诗词文化的强势回归,也为互联网环境下传承和复兴传统节庆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每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都有许多诗词歌赋流传下来,其中不乏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也有言辞优美、意境深远的佳作。借助互联网的强大传播能力,每逢佳节都让人们重温一次那些古典诗词的情感和意蕴,感受古人的节庆方式和氛围,这样的网络中国节可谓健康而风雅。
当然,对于传统节庆文化,乃至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来说,重读几首古典诗词,重温一下古代的节庆场景还远远不够。借由古典诗词的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得以回归,在现代社会的文化语境下重焕光彩。
中华古典诗词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凝结而成,不同时代的诗人扎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体验社会和人生,强调人类的基本情感,专注于语言的艺术,创造了那些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也正因如此,这些篇章与整个历史文化脉络血肉相连,蕴涵了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古典诗词是一条路径、一扇大门,带领今天的人们走进传统文化世界,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和深邃厚重。
如此观之,在元宵佳节,借助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就可以找到这样一条路径,走进辛弃疾的诗词世界和精神世界,走进宋代辉煌的元宵灯节,走进当时繁华的城市生活,体验宋文化的优美、精致和典雅。同样的道理,在更多传统节庆中,更多的诗人、词人的名篇佳作,就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更多异彩纷呈的文化世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里汲取营养、寻觅宝藏,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得以回归当下,为当下的文化事业提供借鉴和补益。(封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