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直与他们周旋、夺取主动权的主角二人呢?他们在此次欧洲行中同样看到了世界的真实、那些他们以前很少会去想的事情——世界的格局、弱国的体现、没有办法找到工作职能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们甚至在伊斯坦布尔政变之后又接连遭遇恐袭和暴动,而这只是因为CIA需要找到他们——但又绝非为了他们,这些动乱早有预谋,只是因为他们的逃亡而被加速。
东方快车
傅展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他是如此地冷静自持、熟视无睹。他洞悉世界运转的规律,轻描淡写地说出乱象背后的原因,对身边的灾厄袖手旁观、无动于衷。然而李竺,从来没想过这些事情、第一次看见这些事情的李竺,她震惊、愤怒、悲哀。 也正是在这一段旅途中,一个命题被抛了出来:你是否愿意相信?
本文的题目是《同生》。同生一词在巴黎中有了体现:一同生存下去,一同走到最后,一同回到原来的生活。然而仅仅只是如此吗? 同生,不单单是性命的同生、物质意义上的同生,更是精神上的同生、信念的同生。
如何体现信念?文中给出了这么一个命题:看你是否相信,是否愿意相信。看上去无所不能、家学渊源的傅展,在年少时曾经为了某个目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家里的话事人并不认可他,因为他“不信”。愤怒的他转而投身于时尚行业,时过境迁,当年的训练竟然再次有了用武之地,让他和李竺有了逃出生天的本事。
但他依然不信。或者说,他一直持有的理智让他不愿意去相信。
李竺曾经只是一个生活在纸醉金迷衣香鬓影中的经纪人,翻天覆地的改变让她只能去接收那些以前从来不曾获得过的信息。她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技能,非但不因此而睡不好觉,甚至从中获得了刺激感。她的本能让她反感这样的变化,日复一日地迷茫着自己将会何去何从?
《创世纪》
直到她看见了《创世纪》,梵蒂冈已然没落,不复当年荣光,不再是往日那般的圣地,是不朽的名作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继续来到这里,它的神性要比圣彼得的宝座更甚。这幅画的创作者死于数百年前,而他的才华、他的遗产,他画笔上承载的热情和力量,足以跨越生与死的界限,在世上达到永恒。
直到她在千钧一发中救出了亚当,事后她明白为何傅展任由自己将这个敌人和隐患救出,但在行动的那一刹那,她完全没有想到这些。
她与傅展一同走过人间地狱,她适应了自己的变化,却没有适应世界的真实。她想做些什么,她要做些什么。她不再是无奈地被命运裹挟着前进的 平凡人,她拥有了如此的力量,她必须用这力量去做些什么,在世上留下些什么——因为她开始相信,她愿意去相信。
相信什么?
在尼罗河的月色下,亚当和他们——他和李竺说:“正是因为有你这种人,我这样的人才会试着去相信,我们心中依然充满了怀疑,充满了负面——我也曾经是很坏的人,我做过的事你甚至无法想象。但正是因为你这样的人,我才会试着去改变这世界,试着相信,这世界也许有一天的确可以变得好一点。”
相信什么?相信自己可以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相信这个世界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相信我们做的不是无用功,相信这个世界……也许有一天的确可以变得好一点。
亚当相信,所以他抛开过去,加入了盗火者,和一整个国家机器敌对。刘工相信,所以他愿意抛弃唾手可得的优厚待遇,在茫茫的沙漠边缘为别国搞基建,看着这个地方在他主导的工程下日渐改变。劳勃或许也相信,他说着流利的英语却痛恨美国,恨这个将天堂建立在他国的地狱之上的国家,他离开“天堂”回到他处于“地狱”中的故土,成为了一个雇佣兵首领。他是否知道自己该如何努力?还是只是无望地等待、生活,只是为了可以一直亲眼看见证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事?
甚至就连K也是相信的。虽然他疲惫、愤恨、无奈、绝望,但他仍然秉持着属于他的骄傲,让他即便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命运,也不愿去做一个逃兵。
如同互相缠绕的螺旋,在这场逃亡中,傅展和李竺都无法离开对方,命运将他们的这一段人生紧密交缠在一起,分别占据两极,一同上升。他们在这段旅途中被动或主动地接收着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洪流,这洪流改造他们的人生、塑造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回忆、思考、抉择。
他们的情感在沙漠中第三次爆发。不同于前面两次的激烈,反倒充满了小心翼翼的试探,试探在紧张和危机之后、在激情和冲动之下,抛开外界的一切,他们是不是真的可以触碰到最真切的对方。对方愿不愿意,而自己又愿不愿意?
三次改变,三次爆发,最终让李竺和傅展近乎于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作为读者,也同样恍若隔世。李竺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沉醉在奢华世界中的经纪人,她拥有了自己的信念,这信念从一个犹豫生成的胚胎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坚如磐石不可转移。而傅展也有了失控,有了向往,有了犹豫。他不愿意对这个世界抱有热情,抱有信心,可这段旅途带来的改变、李竺的改变对他的触动也不由得否认。他变得窘迫、尴尬、不服气,却又无言以对。在这段逃亡终于终结,在马六甲海峡中,李竺轻声对他讲:“现在我们到底谁怂,傅先生,你说说?
这是本文最后一段强弱转变。从最开始傅展强而李竺弱,慢慢发展为两人在精神和能力上的势均力敌,再到最后李竺已然迈出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反倒是傅展犹豫不决。“怂”这个字眼最开始在李竺身上,代表的是李竺的软弱和两头不着,但最后落到了傅展身上,却多了一丝彼此心知肚明的促狭与调侃,多了一丝释放的善意,多了一丝对对方的笃定。
如同一曲激昂澎湃的探戈,彼此试探,彼此交锋,彼此势均力敌,彼此耐心等待。傅展李竺与敌人交锋时是如此,他们两人之间也是如此。若说刚开始这暗处的争斗还有那么几分敌意,那么到了最后,便多了对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以及对世界的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需要求索的不仅仅是知识与真理,更是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追求。
令人惊讶,令人震撼,令人沉思,令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同生》这本小说是我今年得到的第一份惊喜,这份惊喜之盛,甚至让我无从把它与任何一本小说比较。当然,我看过很多很好的作品,但这一份是如此与众不同,它仿佛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鲜领域,用浪漫的笔触描绘现实,又用沉重的现实托起沸腾的理想。 它让人联想到《冰与火之歌》中著名的守夜人誓言,又远比这现实百倍,充满了无奈的背叛与体制的颟顸,仿佛带着生活赋予的沉重镣铐,仍然渴望翩翩起舞。
电影《冰与火之歌》
个人的情爱在这片天地之中显得如此缥缈,但终归不再那么不可捉摸。是相信的重量让悸动和热情有了寄托。相信自己要去做些什么,要去改变什么,我可以去做,我愿意去做,这是——这是我赋予自己的意义。
[本期榜评执笔人为网生评论家“菜籽”]
本期编辑:邢本源
(本文系“网络文艺日报”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