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研究员 陈鹏:
第一次看湘剧《月亮粑粑》,是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印象深刻。不到一年时间,今天再看,发现作品经过修改打磨后,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审美意象趋于统一、审美意境更加完整。六月份在北京讨论这个戏的时候,我认为这个戏前半部分主要在讲母性、月亮、关爱,有股淡淡的哀愁和清丽的意境;后半部分学生长大成人,有当县长的,有当科学家的,还有一个既是阅兵式的领兵又是国际巡洋舰的舰长,似乎个个都成了社会精英,一下子气氛就变了,似乎成了一次宣泄、一场狂欢。前后风格和意象很不一致,把哀愁变成了夸张、把清丽变成了喧嚣、把月亮变成了太阳。看了调整之后的演出,有了明显改观,整个戏的审美意象趋于统一,意境风格也基本完整。于是给人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这种改观,不是指具体某一点,而是整体面貌。
第二,戏剧情节更集中、更严谨、更合理、更完整。新一稿的排演在师生线、夫妻线、转正线等几个方面向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上集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第三幕删减了一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同时在姜明科、秀秀、村长的戏上进行了深入挖掘,在情感表达、内容展开上,把这部戏延伸下去了,使全剧显得更集中、更完整。
第三,精神因素得到了加强。作为一部表现山村女老师奉献一生、教书育人、精准扶贫的作品,其思想、精神、情感因素的凸显十分必要。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精准扶贫到了重要时刻,对人的教育成为第一需要,尤其是精神教育。原来的版本,对秦老师的教育生涯与精神追求表现不足,对她来到黄荆树的机缘、愿景等讲得不够。于是戏剧的精神力量和艺术感染力都显得不尽如意。这次再看,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明白她当年是怎样来到这里的,又是如何坚守至今,其精神和理想哪里去。如此,观众感受到了秦老师的人生境界,人物塑造也更充分、更有闪光点。
第四,注重了戏剧情势营造。经过修改的戏剧在一个个单元、一点点感动中将情致慢慢展开和渗透,有节奏,有起伏。例如,第一场戏虽然改动不大,但从怀念老秦老师到欢迎小秦老师,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很精致,因此比以前更感人、更富有艺术的质感。我们不断被各个细节所打动。看得出,导演、编剧、表演等都在提升。郑昌生的三次挑水、两次打钟,升旗、主题歌等元素都成为观众所关注的逻辑点,成为推动戏剧进程的转折点,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欣赏的愉悦。
艺无止境。湘剧《月亮粑粑》下一步如何改得更好?目前的短板,主要集中在第三幕。现在的第三幕头绪还是太多,尤其是一些前面没有交待的新冒出来的东西太多。建议把笔墨集中到从前两幕延续过来的戏上,集中在三个点上:背过柴的、救过灾的、穿过鞋的。“背过柴的”是姜明科,他的戏基本合理,但在回来后对老师表白的大段唱有两个问题:一是他要向老师说什么,这很重要,表达好了会很感人,但现在的内容没有把观众带进去,需要调整;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交流也很重要。现在一个人站在那里唱的形式缺乏表现力,有点拖沓、不够感人。
“救过灾的”是老村长,新版加强了他对秦老师转正这个事件的执着,但方式还可以考虑。现在秦老师转正这个处理方法,似乎给人造成了一种误解:她之所以转正,是因为学生当了县长才给她特事特办的。事实上,这不应该是个人行为,而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好政策。另外我觉得秦老师应该为孩子们上中学的名额或别的事情,真心地让过转正机会,这样才符合她这个人物的性格。
“穿过鞋的”是秀秀,这一笔一定要突出表现。第一,秀秀在上课前,从包里拿出那双鞋,不要说“我给大家讲个童话故事”,而是要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第二,秀秀告诉学生,自己是个孤儿,得到了秦老师的关爱和帮助,今天来接替秦老师,把爱传递下去。第三,真情地与秦老师倾诉母女情,诸如此类,可以让剧情更加荡气回肠。这三块戏做好了,整个戏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前后也融为一体。另外,柳毅的戏有点突兀,前面没提到他是个调皮的学生,后来突然就站到桌子上,让人很意外。
第三幕还是有一些喧嚣的东西,与整部戏的风格不太协调,希望酌情调整。舞美方面,怎样更讲究?例如,按照生活经验,尤其是根据戏剧情势,月亮不应始终如一,而要随着剧情变化还呈现出阴晴圆缺,只有最后才真正升起一个圆满的月亮。演唱方面,一些唱腔写得太高,演员非常吃力,个别演员有使拙劲之感,希望根据角色性格、剧情发展,合理运用声腔。再就是阅兵式的使用,艺术上有点“店大欺客”的感觉。
瑕不掩瑜。湘剧《月亮粑粑》是一部让人喜爱、值得投入、有发展前景的好戏。滚动资助,是国家艺术基金对于剧目加工提高的扶植机制,符合艺术规律,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希望主创团队再加把劲,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月亮粑粑》一定能够比现在更纯粹、更精致、更有风格、更有韵味!(陈鹏)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