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小改大变化,让作品更有光芒
——在舞剧《朱鹮》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俭(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
多年来,在我看过的现代题材中国舞剧中,《朱鹮》可谓难得的佳作:不见大制作,但见大格局、大视野、大气象和大境界。而这些,又融汇于大写意中,于是具备了大超越的坚实基础。它是聚焦鸟类的,又是直面人类的;它是回望历史的,又是警示未来的;它是表现自然生态的,又是揭示生命本质的;它是美轮美奂的,又是残酷冷峻的;它是赏心悦目的,又是振聋发聩的;它是舞蹈的,又是戏剧的;它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
舞剧《朱鹮》把文学内涵、思想意蕴巧妙地融合在舞蹈本体语汇中,让我们在欣赏舞蹈美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思想穿透力。作品的构思,从远古穿越到当下。上下千年,在方寸舞台之间,有着意蕴上的波澜壮阔。但在视觉感受上,又是那么地空灵。作品把民间舞、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又显得流畅自如,把中国舞的美感元素注入东方鸟的生命中。这样的艺术魅力,让观众感到光芒四射。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朱鹮》从文本结构上来讲,挑战了一个极大的难度:穿越时空千年,将远古与现实分割成两大单元,构成上下篇。而且,上下篇又有意识地形成了强烈反差。上篇美的极致和下篇残酷的极致,无论是在思想意蕴还是在视觉感受上,都给人以强烈的撞击。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将作品的内涵和立意,推向了一个通常舞剧达不到的制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很难克服的障碍,上下篇如何进行有机贯通和勾连?目前看来,割裂感、阻断感还是比较强。有时,似乎觉得是在欣赏两部舞剧。上下篇在音乐、叙事、舞蹈语汇等各个方面,差别都比较大。
有鉴于此,建议作品追求小改大变化,而非大改乱了套。尤其是舞剧,在修改上更要慎之又慎,尽可能找到一些点位,补几个洞、搭一些桥、铺一点砖,让上下篇形成必要的贯通、勾连和照应。整体来说,上篇略显扁平化。开场的农耕生活片段太长,似乎把人和鸟有意地分开了,因而不够吸引人。希望尽早地渗透鸟的元素,在农耕生活中让朱鹮有所带入。另外,樵夫和鹮仙在相依相恋过程中,彼此的情感定位还要更加准确。究竟是牛郎织女般的爱,还是高于爱情的大爱?无论定位在哪个层面,二者的情感历程都显得过于简单,缺少契机和动因。在情感碰撞和交流中,增加必要的契机和动因,才能更有戏剧张力。否则,只是欣赏舞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下篇略显压抑,即便是有意这样,也要适当打破一下。例如,朱鹮在濒临灭绝的时候,开始回忆美好的过去,依然保有对生机的渴求、对未来的憧憬。哪怕只有一闪念、一瞬间,也可以为阴冷、黑暗的氛围增添一点温暖和亮色,调剂一下观众的情绪。除此,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交流,从始至终都是相依相偎、难舍难分,缺乏戏剧性。事实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经历了悲剧命运之后,朱鹮可能对人有了恐惧、怀疑和提防,然后一点点化解灵魂深处的冰霜,恢复亲近、信赖和依靠。这种从陌生到亲近的过程,更有感染力、说服力。
总而言之,希望舞剧《朱鹮》能够增加一些变化,以变化来打破重复。尤其是音乐,怎样更精彩?灯光,怎样更适宜?不管是哪个方面的过度重复,都会磨损作品精心营造的艺术境界。希望在主创团队的不懈努力、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下,舞剧《朱鹮》能够改得更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