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歌剧事业抹上绚丽光彩
——在歌剧《星星之火》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白宙伟(《音乐周报》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015年,沈阳音乐学院精心复排了歌剧《星星之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戏剧事件。一是84年前“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沈阳;二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歌剧《星星之火》是一部有着革命传统、歌唱民族精神的经典作品。一朝复排,重见观众;逝者如斯,后浪推前。这样一部充满着理想的激情、信仰的追求、人性的光辉的优秀作品,好似日出江花,为中国民族歌剧事业抹上了一笔绚丽的光彩。
每次看歌剧《星星之火》,都怀着对《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曲的无限向往,对“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种精神的顶礼膜拜。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曾在一次采访中,概括了《星星之火》的四性,即人民性、社会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可谓言简意赅。个人认为,人民性主要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字字金石、句句玉珠的乐音,体现出对艺术本质的认真追求。剧中国仇家恨、人间真情交织在一起,出情点合理而充分。例如母女情、母子情、同志情、战友情等,催人泪下。
如果要提点建议的话,戏剧结构怎样更精细、更完整、更合理?剧中,杨主任等一些人物形象,如何更有必要性,更有利于主题表现?爱情和生死,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如果有可能,怎样在这方面对经典原作进行一些修改和创新?另外,最后一场戏中,母亲晕倒女儿去扶时,群众演员显得有点木讷,应当有所互动,来更好地烘托气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希望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指导和支持下,在主创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歌剧《星星之火》能够扬长补短、精益求精,逐步从“高原”迈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