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歌剧《星星之火》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游暐之(《歌剧》杂志主编):
看了歌剧《星星之火》,感慨良多。在艰苦的抗战年代,中华民族表现出同舟共济、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当铭记历史,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这也正是该剧在今天演出的意义。
昨天看演出时,抱着三个目的:一是听音乐,尤其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全剧当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二是看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三是感受意境,舞台呈现很有东北风韵,银装素裹、风景如画,令人赏心悦目。可以说,歌剧《星星之火》带给观众难忘的审美愉悦。主创团队充分尊重艺术规律、精诚团结、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更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未来,希望《星星之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真正成为一部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提几点小建议,首先,要让戏剧结构更加凝练集中、符合逻辑。例如,最后一场戏中,日本人抓住了李小凤,并逼着母亲去活埋她。期间,日本兵非但没有太多凶狠残暴的言行,反而给了这对母女充足的时间去抒发个人情感,这有点不符合常理,也让原本紧张的戏剧情境松懈下来。因此,需要加强戏剧性,把李小凤的精神成长这条线梳理得顺畅、明晰而完整。其次,在唱词的写作上应当尽量诗化,特别注意平仄、押韵,力求文辞更精致、更讲究。
舞美方面,浪漫、写实兼具,富于美感。记得有一幕中场时,帷幕上雪山里隐隐透出的几点灯光,很有地域特点,令人浮想联翩。而且,为了体现时间和季节变化,中场时帷幕的景致都有不同的表现。当然,因为合成时间有限,在灯光、转景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小失误。另外,一些道具的制作、使用、表演还是要力求真实,比如麻袋包。舞台调度方面,日本人让李妈妈活埋李小凤,一把铁锹随便一扔,容易绊倒演员,建议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