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湖北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一级作曲李道国:
很荣幸,看了三遍湘剧《月亮粑粑》,我为湖南湘剧院叫好!有这么好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等主创人员,创作出这么好的一台戏,可以说,湖南湘剧院已经站在了全国地方戏曲舞台艺术的第一方阵,很不容易!这次观摩学习感觉戏的改动不少,有很多出彩的地方,很多令人感动的场面。今天的会议我是鸡蛋里头挑骨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这个戏在细节上更加细腻完美一些,从高原攀上高峰不可小视细节。下面谈几点个人的观后思考。
一是关于剧中“童谣”。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个剧本上的童谣和长沙流行的童谣是不一样的,可能是湖南其它地方的童谣。长沙流行的童谣这个戏里没有。有的观众可能会提出来要听原汁原味的童谣,我觉得可以保持一点原汁原味。另外,舞台上出现的是小学生,不是中学生,插曲应该用童声演唱才更贴切一些,现在听上去感觉是初高中年龄段的人在唱。如果用一组山野淳朴的原生态童声来吟唱这首童谣,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多么清新悦耳的感觉。
二是全剧音乐的对比性还需斟酌。音乐的对比性其实就是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要加强,怎么加强,在哪儿加强,可以展开讨论。现在的听觉是,音乐整体上在低音层面徘徊,明快亮丽的色彩少,这牵涉到配器,在情绪音乐的处理上,从头到尾基本上是小提琴Solo,少有其它音色的乐器来进行对比。该剧的故事毕竟是发生在穷乡僻壤、边远山村,我多么希望在戏里面出现一段清脆的高音竹笛的声音或其它民族乐器伴奏,这个戏里没有,这个也是我不满足的地方。
三是“滚调”的应用。高腔最突出的特色是“滚调”,滚调里面又分滚唱和滚白,这个戏滚调用的比较多,女主角唱得非常好,细腻婉转,如泣如诉,听起来特别爽心悦耳。但几乎所有的角色男女老少基本上都唱滚调,满台的演员都唱滚调,平分秋色,减弱了主要人物在音乐形象上的个性。设想能不能在人物声腔设计上有所区别?主角秦雅云主要的核心唱段都用滚调来完成,其中男主角的唱段也可以适当保留一点滚调,其他角色就不要继续唱滚调了,不要喧宾夺主。可以用其它声腔来演唱。滚调是边唱边说,字多腔少,千篇一律用滚调,虽然有共性,但少了个性,并且听起来有一点累。男演员换一种腔,可能就形成了对比,也突出了各自的音乐风格。刚才谢振强老师谈到男女同腔问题,实际上也是音乐的个性化问题。看看怎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很多剧种都没有解决男女同腔的问题。样板戏在戏曲音乐改革上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每个样板戏有着各自不同的音乐表现风格,专曲专用,男女绝不同腔,声腔之间绝对无法套用,包括音乐部分都有各自的特色。这就是音乐的个性。假如《月亮粑粑》男主演的声腔换上另外一种腔,包括其他男女配角都有各自的形象腔体,以衬托女主角非常出色的高腔滚调,可能会各显春色、相得益彰。
四是两个字的语气词重复太多。我拜读了盛和煜老师的几稿剧本,两个字的语气词不是很多,如“我说我说我说我说,快坐快坐快坐快坐”等等,这种语气词的过分强调可能是导演的一种风格,一种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但强调过多会给人以一种窒息感、嘈杂感,削弱了这个戏在视听上的美感,对此我觉得是否应该做减法。
五是主题曲的运用。第一场第一插曲《童谣》刚唱完,紧接道白“秦雅云老师死了”,此时突然响起第二插曲“你到我家来吔——”,一下子就感觉到此插曲出现在这里不合适,冲散了剧情。到底是歌颂秦老师死了,还是为秦老师的死感到悲痛,而且这两个插曲间隔太近,互相抵销,不知道哪个是主,哪个是次,
六是建议此戏最后一场的传统吹打乐曲牌最好不要用。在具有强烈现代氛围的唱段中突然出现一个传统吹打乐曲牌,不太妥帖。因为这个吹打乐曲牌不是这个戏所必须用的音乐元素,那是皇帝摆驾、大臣们上朝时候所用的。前面有那么多好听的旋律、那么多插曲,为什么突然来一个吹打乐老曲牌呢?一下子把这个音乐氛围打没了。
好戏不怕磨,越磨越见功夫。我相信,《月亮粑粑》在湖南省湘剧院全体演职员工的奋斗努力下,会越走越远,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舞台艺术精品!
(光明网记者付双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