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孙云清)2017年5月24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锡剧《三三》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江苏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李川与会并讲话。为进一步将《三三》打磨成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时代精神和正确导向的精品力作,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以及剧目的主创人员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更上层楼的理念,围绕作品的内容、形式、优点以及不足进行了探讨。
锡剧《三三》专家研讨会现场
欲穷千里目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锡剧《三三》根据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情窦初开的乡村少女三三遇到在乡下养病的城里少爷,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并最终选择执着追梦的故事,是一部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舞台作品。《三三》似一面纯净的镜子,引发世人对当今社会与人生的反思,折射出每个人具体而微小的个人梦将会汇集成美丽宏伟的中国梦。
在研讨会上,王勇表示,国家艺术基金设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的初衷是贯彻落实中央和文化部党组繁荣文艺创作,抓精品、攀高峰的要求,根据艺术创作生产规律,探索“项目制”管理规律,努力扩大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社会效益。锡剧《三三》风格独特,追求纯美、突出意境,强化内涵,浓浓的诗意和内在戏剧性相统一,反映出现代戏曲的思维、视野越来越开放的特点。清清的溪水,静静的碾坊,淡淡的哀愁,隐隐的象征,既阐明了思想的主旨,又具有真善美的正能量。张家港锡剧艺术中心虽然是一家县级戏曲艺术院团,但在滚动资助项目的评审中脱颖而出,成为2016、2017年度18部滚动资助项目主体中唯一一家县级戏曲艺术院团,既说明艺术基金对锡剧艺术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张家港锡剧艺术中心现有资助成果、创作能力水平和项目执行能力的肯定,更是对锡剧《三三》勇攀“高峰”充满着期待。他希望,张家港锡剧艺术中心不要引以为傲,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在艺术精品的求索之路上,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细致耐心的打磨、修改、提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川介绍,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开展项目资助以来,江苏省已有《探亲公寓》《三三》两部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实施艺术创作源头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重点剧目投入工程,创立全国第一家省级艺术基金,创办江苏艺术展演月,设立江苏省文华奖,引导艺术创作生产,形成出人、出戏、出精品的良好局面。同时,江苏省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切入点,听取专家意见、建议,为锡剧《三三》的打磨提高提供更好的帮助,为推动江苏省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锡剧《三三》剧照
更上一层楼
研讨会上,吉林省作协副主席孙喜军表示,“《三三》剧本改编的非常好,人物可爱,演出流畅。县级院团拥有较高的创作水准,让人刮目相看”。他也认为该剧对女主角三三的二度创作缺乏具体的刻画,表演中的形体动作还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他还提出,生命和情感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很容易,但从复杂回到简单几乎不可能,剧中对少爷的设定稍显薄弱,建议后期修改时尽量不要让人物显得过于沉重。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对锡剧《三三》的舞台呈现水准给予了肯定。她认为,编剧对原著的改编是在简洁提炼的同时又做到了丰满升华。对《三三》风格题材的选择和改编体现了追求艺术的勇气。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人物桃子的转变稍显突兀,和作品的总体风格反差较大;舞美设计的意境可以再空灵诗意一些;对剧情和叙事的表达手法,在呈现方式上较为单调。
“锡剧《三三》通过综合的舞台艺术,丰满了文学形象的血肉和筋骨,把江南水乡淡墨的风景画搬到舞台上,充满了温情和趣味”。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涟首先说出了该剧的亮点,随后她表示该剧的戏剧张力稍显不足,虽然将原著提供的依据转变为舞台戏曲十分困难,但编剧可以自由发挥,将戏剧性的冲突表现出来,形成舞台艺术中的张力;另一方面,主演董红把少女三三的烦恼,以及独特的戏剧舞台艺术形象情感演绎得很好,但强烈的戏剧冲突后缺乏巧妙过渡。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李春喜表示,“江南烟雨般朦胧的诗意与生命意志的挣扎不屈的内在戏剧性结合起来,是《三三》不同于一般的舞台作品的风格”。整部戏在二度创作方面十分出彩。对于桃子的角色定位,虽笔墨不多,却不容小觑。然而,桃子的舞台形象直白、尖锐、浅陋、粗俗,与整部戏的风格稍显不协调。希望创作团队能对该角色进行深入处理和调整,让观众看到一部更加幽静、朦胧、优美、抒情的作品。
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王俭表示,“锡剧《三三》以小见大,体现在将原著的小短篇呈现大改变,整个艺术转换上到现在的层次改编是非常成功,而且就改编的幅度、程度和成果来讲,是非常大的。其次是小桥流水映射大风光,让观众看到了二度成像的江南水乡气息”。他期待能从剧中见到更多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小情怀搅动大波澜、小格局渗透大气象、小清新蕴含大意境等以小见大的形式,希望三三得九,而不是只是三。
山东省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一级舞美设计师于鹤咏表示,舞美应该从现实世界中提取印象要素,以此来呈现暗示和精神隐喻,寻找戏曲舞台空间结构的方式和可视化的思想形象的符号,强调戏剧内在的精神视觉表现,不仅仅是一幅图画,而是一种意向、风韵、情调。他指出,舞台美术作为戏剧中的一个空间艺术,它的创造并不是空间的焦点,而是人物、事件与空间三者的结合,《三三》的舞美背景如水墨风格的画面呈现更具中国化的单纯和浑然美感,更能体现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语言,使该剧成为清新、修理、温情的散文诗,也使这部作品凸显独特的创作视角,赋予了《三三》新的形象。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一级编剧刘侗则认为,“用非常戏剧化的手段,以及诗意化的意境创作《三三》,作曲、唱腔非常耐人寻味,抒发的情感也淋漓尽致”。但该剧的舞台美术层次过多,使舞台呈现过于繁复,容易喧宾夺主,掩盖戏剧的张力。其次是人物设置和刻画不足,结尾点睛之笔交待略有些模糊,“最后结尾时候说三三回不来了,她为什么回不来了,要去哪不回来了?这两个问题必须要回答得特别清楚,一定要有明确的描述。”
“《三三》体现出的内涵意蕴有三种,一是思想生态花纹自然的梦想;二是生命的生态;三是精神的生态”。北京演艺集团艺委会副主任,一级作曲王亚勋表示,戏中呈现的总体特征分成三个层次,以音乐揭示人物,营造环境、渲染环境。他指出,“有时候演戏总要强调它的戏剧性、深刻性,但还是要保持人生的温馨。”
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原院长、中国戏曲导演协会名誉会长黄在敏表示,“每次看《三三》,都能发现有调整的地方,不论是剧本还是舞台,说明创作团队始终在精益求精”。谈论锡剧《三三》,首先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怎样解读,“目前要定准怎样解读《三三》这个故事,然后去解决少爷的心态问题,调整好戏中音乐、舞美和服装”。
“从美学角度欣赏,《三三》是很赏心悦目的一出戏。淡淡的、柔柔的,像诗、像画一样,像水一样平静、玲珑剔透。但是没矛盾,就没有戏剧冲击”。苏州市滑稽剧团名誉团长、一级演员顾芗表示,农村和城市不应该成为剧中的撞击点,最大的硬伤便是桃子的疯,衔接不够彻底,观众无法清晰明了她疯的原因。结尾的唱腔缺乏层次感和角色的情绪,剧组应针对这几点改进。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法曾表示,“一部戏剧最主要的是观众的反响——他们是否喜欢,能否看懂”。如果只有专家评价好,但观众并不喜欢看或者不理解,那么这部戏剧就不能称为好。对于整部戏的气氛感觉比较紧绷这一点,他建议设计出几段戏,让剧情能够稍微静下来,节奏慢下来,或许会更好。
“表演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这是表演美学的最高要求。在有设计的基础上要转化为不露痕迹的,自然流露的表演状态。”云南玉溪滇剧院院长、一级演员冯咏梅表示,在二度创作的时候,形体设计以及表演安排上应该给演员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表演都是安排好的,按照规定死死板板的演,就看不到演员在艺术造诣方面的呈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曹林表示,“锡剧《三三》的文学基础很好,但在戏曲上的表现形式上,还需要进行调整。”舞台的灯光存在一定的问题,灯光的明暗亮度可以根据场景稍作修改,让画面更加协调。“小剧种的戏照样应该有亮点,不是因为剧种小,影响面窄戏就应该平淡。”
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王辉开门见山,“《三三》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戏剧性所要求的故事指向性不强,造成的人物的情感冲击力不足;二是几乎每个人物的性格塑造和走向都有细化的空间,包括主题的定位”。他认为,可以继续加大改编力度,既然是改编作品,要将所有能用的剧情利用起来,包括人物都可以重新定位。但他认为,主题的走向、把握、象征性的意味需要在改编之前定位。如果贸然修改,可能影响下一步的发展。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国家大剧院舞台美术总监高广建表示,“舞台上的体量过大,空中的形象很准确,但河水的呈现不是很理想”。现代舞台技术有很大进步,不论是多媒体数字灯,还是其他的语言方式,其实就是想从诗意的角度表达山村的静美、安静,人物的变化是在戏当中。
研讨会最后,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芳代表《三三》创作团队,结合专家的建议畅谈参会感想,并积极构思下一步的剧目提升。她表示,锡剧《三三》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不仅是对作品的肯定,也意味着剧本在内容、表演等方面有进步空间,并提出了三方面发展方向。主创团队将认真梳理专家的意见建议,以切实可行的方案,秉着工匠精神,提升作品水平;不断总结和结合《三三》创排过程中的经验得失,进一步推动张家港的文艺创作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