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一条线,深挖几个点
——在歌剧《星星之火》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 俭(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
歌剧《星星之火》由李劫夫等人担任作曲、侣朋等人担任编剧,于1948年投入创作,1950年首演。客观来讲,作品在当时是有突破的,在当下是有局限的;在当时是有惊喜的,在当下是有缺憾的。那么,一部经典作品,如何加工修改,才能既保持原有的风貌和品格,又符合当今的审美趣味,这是一个很难破解的题目。从编剧角度来讲,经典改编“不宜伤筋动骨,只能美容养颜;不宜拆粱换柱,只能添砖加瓦;不可破旧立新,只能修旧如旧;不可老调重弹,必须老汤调味”。沈阳音乐学院在复排《星星之火》时,恰恰坚持了这一原则,难能可贵。
复排歌剧《星星之火》,让经典重现光芒,有着非凡的意义:既是向保家卫国的先烈们致敬,又是向为新中国民族歌剧开疆拓土的艺术前辈致敬;既讴歌了不朽的民族精神,又传承了丰厚的民族文化;既丰富了当下的歌剧舞台,又提升了艺术学院的教学水平。这可能就是《星星之火》能够获评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的重要原因。
在滚动资助项目的评选过程中,艺术院校和专业院团竞争时,存在一些天然的劣势。一方面,艺术院校的大剧目制作经验往往不如专业院团丰富;另一方面,一个评审组包含组歌、交响乐、管弦乐等多个艺术门类,从中只能选出一两个项目进入滚动资助。在这种情况下,歌剧《星星之火》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得益于评委们严谨的考量。大家普遍认为,新版《星星之火》的良好品质,充分体现了主创团队的智慧和实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出了专业院团的水准。如是,一部戏成了一个音乐学院的闪亮名片,一个音乐学院成了一部戏重现光芒的平台。通过歌剧《星星之火》,沈阳音乐学院架通了贯穿历史和现实的一座立交桥,让当代人回望前辈,通过对这段历史的重新认知来主动自我激励,攀登艺术高峰。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歌剧《星星之火》取得的艺术成就显而易见,接下来将进入重要的打磨提升阶段。当发现作品在戏剧性上存在一些缺憾时,怎么去弥补?某种意义上来说,主创团队就像文物修缮的工程队。怎样在弥补缺憾的同时,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十分考验智慧和才华。个人认为,大修大改虽可有效增强戏剧性,但可能会有损融合度和妥贴感,使作品面目全非、不伦不类。因此,剧本修改一定要慎重,关键是“紧扣一条线,深挖几个点”。全剧通过女主角李小凤的成长来歌颂抗联精神,因此,需要紧扣李小凤的心路历程这条线,突出她所受到的精神洗礼,抓好对她的情感、精神有激励、有震撼、有推动的几个支点。
具体来说,第一幕一开场就是李小凤盼爹妈回家,那么她焦虑的缘由是什么,行为动机和戏剧情境是什么?希望通过对一些唱词的修改,来点名她此时的心理状态,给观众设立一个悬念,让剧情更扣人心弦。第二,杨主任为她带来了哥哥的信,哥哥幻影出现,兄妹开始对唱,讲了很多事情。不仅打破了悬念,而且杨主任坐在旁边也很尴尬。杨主任和哥哥的装扮,目前都是小生,希望差别更大。例如改成这样,一个有络腮胡子,另一个戴着眼镜。除此,哥哥在这个时候出现是否合适,是否最好?似乎还有待斟酌。第三,李老爹舍己救人、视死如归,是对小凤的第一次重要精神激励,目前却没有充分表现。如果结构不便做太大调整,是否可以通过改几句唱词、添几句唱词,来达到“小动大变样”?眼看着父亲被抓,小凤却没有太多情绪反应,哪怕让她冲上去抱一下父亲也可以,或者是拼命去救父亲却被母亲拦下了?父亲的形象,在她的心中如青松般矗立。父亲的勇敢、正直、刚毅,在她的心田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也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第二幕,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添把柴、加点油、调调火苗?第一,老李头一上来的独唱,是两首独立的歌。连着两首独唱,显得太长。中间有没有可能岔开,哪怕有句台词来间隔一下?或者把第二首歌加以精简。另外,合唱里也有一些重复的唱词,有必要适度压缩,腾出空间来充分表现戏剧性。第二,李小凤上山找游击队,饥寒交迫、走投无路时,有一句唱词“莫不是哥哥把我召唤”,建议把哥哥的幻影改到此时,突出哥哥对她的鼓励。这样,第二个精神支点就出现了。李小凤从中汲取了力量,继续前行。第三,李小凤与老李头相遇,至少要经过相互提防、试探,才能从陌生到熟悉,进而彼此信任。
第三幕第一场,是李小凤要入党。上一幕结束时,是老李头要带李小凤去找游击队,还没有找到。然后突然要入党,中间缺少了铺垫,有旱地拔葱之感。建议先讲述李小凤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第三个精神支点就出现了。还有,她的唱词里有一句“怎么对得起死去的爹”,她何时知道爹爹去世了?之前的剧情里,只是爹爹被抓走了。要想过渡得更自然,或者在第一幕里有个交代,或者在什么地方点一下,细节上要注意。目前,李小凤的唱词里有不少喊口号的内容,有说教的痕迹。只有回归生活的质感,更接地气,才能打动人心。建议把唱词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使其更朴实、更形象、更生动,这样人物才能更可爱。
第二,兄妹相逢本是个动情点,目前却显得简单和草率。见面不久,哥哥就要上战场,可能再也回不来。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来讲,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又要眼睁睁地看着哥哥远行,她处于一种怎样的心态?哥哥也许已经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应该怎样嘱托妹妹?希望把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表现得更揪心。同时,哥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对小凤也是一种巨大鼓舞。这是第四个精神支点。
另外,第三场主要表现的是杨主任,原本也是个精神支点,但遗憾的是又错过了。杨主任为小凤而死,对她是一种莫大的震撼。目前,杨主任牺牲后,李小凤只参与了合唱,淹没在众人之中。希望她有一段独唱,至少是领唱,来讲述自己内心所受的冲击和鞭策。在悼念杨主任时,可以唱一遍《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不仅歌颂了杨主任永远定格的青春时光,而且表明李小凤之前所受的精神滋养,至此已经发芽、开花了。换句话说,希望在符合音乐规律、音乐布局的基础上,省掉一次《白山黑水歌》的合唱,增加《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比重。
第四幕,李小凤独自进村,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不要让观众误以为她只是想家了。事实上,这是为革命赴汤蹈火的精神,代表她已经爬到了精神的一个坡度,但唱词应该更平实、更质朴。第二,对游击队杀过来的刻画过于简单,给人卡通的感觉,有待修改和完善。第三,李小凤一家三口团聚时,希望有一段三重唱,哪怕只是一两句。还有一点,合唱显得过长。反复咏叹的地方,希望加以精简。
瑕不掩瑜。歌剧《星星之火》具有鲜明的岁月留痕和时代烙印,剧中充满革命激情、地域风情的音乐旋律,尤其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经常在我心头萦绕,不自觉地就哼唱起来。这是一部好作品,希望经过精修细磨,能够变得更精彩、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