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朱鹮”飞得更高更美
——民族舞剧《朱鹮》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李姝昱)5月10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民族舞剧《朱鹮》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文艺处处长沈竹楠与会并讲话。会上,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和《朱鹮》主创人员坚持开诚布公的原则,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围绕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亮点和不足等,进行了充分的艺术探讨,为作品的进一步修改打磨提供了有益启发,为文艺批评发挥褒贬甄别功能作出了良好示范。
民族舞剧《朱鹮》专家研讨会现场
艺术基金抓实效 滚动资助促精品
“朱鹭戏蘋藻,徘徊留涧曲”“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朱鹮,古称朱鹭,是一种美丽的吉祥之鸟,后因生存环境恶化,而逐渐濒临绝迹。如今,在人类的悉心保护下,朱鹮又出现了物种复苏的征兆。“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舞剧《朱鹮》由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历时四年精心创作,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以来,经过几轮重大修改,品质得到了新的提升,荣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今年4月,又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表示,滚动资助项目是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管理的新拓展,旨在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和激励作用,打造能够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优秀作品,推动艺术“高峰”不断涌现。“《朱鹮》获得滚动资助,既说明了业界专家对舞剧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是对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现有资助成果、创作能力水平和项目执行情况的肯定,更是对作品勇攀高峰的殷切期待。”他表示,舞台艺术创作就是不断打磨提高的过程,希望专家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在为作品“把脉”“会诊”时,能够坚持正确导向、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带着问题导向,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挑毛病、讲真话、出主意、想办法,千万不要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同时,希望项目主体一是树立信心、追求卓越。好的作品应该既能引人入胜,又能动人心弦,还要发人深省。二是发扬“工匠精神”。创作上精雕细刻,艺术上精益求精,努力追求艺术作品的凤凰涅槃。三是多听群众意见。舞台艺术的生命在于演出,因为群众才是艺术作品的最好评判者。只有在演出中才能更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只有在演中改、改中演,才能不断提升作品品质,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王勇指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滚动资助项目应加强指导、提供支持。希望通过各方努力,让“朱鹮”飞得更高更美。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王勇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文艺处处长沈竹楠表示,“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对于推精品、攀高峰以及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感谢国家艺术基金长期以来对上海文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她坦言,三年来,上海共有88个项目获得资助。国家艺术基金的有力支持,让上海的文化建设、艺术创作受益匪浅。各类文化机构和个人,在公平的体制下有序竞争、共同发展。同时,在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文化单位也增强了项目意识和管理意识。在她看来,获评滚动资助项目,对于《朱鹮》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真理越辩越明 作品愈改愈好
研讨会上,中国交响乐团首任联盟主席、一级指挥卞祖善表示,“《朱鹮》是一部优美的舞剧,以绿色、清新、祥和、纯朴、健康、宁静的舞蹈思维,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他希望,音乐能够更丰富,音调、节奏多些变化。尾声可以考虑采用女声无词合唱,让朱鹮的音乐形象有所升华。舞蹈方面,有必要提炼一个经典舞段,用于国内外舞蹈教学和比赛,并供理论研究。此外,适当地增加起伏对比和张力,可以避免叙事平淡,让全剧节奏更紧凑。
中国交响乐团首任联盟主席、一级指挥 卞祖善
“《朱鹮》之所以广受好评,因为主题上关注环保、生态,形象上塑造了典雅、高贵,动作语言上传递了亲和、友善,结构上淡化了故事、冲突。”文化部艺术司、文化科技司原司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平认为,《朱鹮》在美的表现中兼具善的内涵、真的期盼。舞蹈和构图受到了芭蕾审美范式的影响,体现出向经典致敬的创作追求。“如果要提点建议,希望结构再琢磨、细化一下”,例如把目前的两幕戏各自分为两场,使朱鹮从一开始就穿插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这样结构、叙事可能会更清晰、更流畅。
中国舞蹈家协会原主席、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表示,《朱鹮》的美在于讲究,舞蹈、灯光、服装、色调等形成了统一体。但如何在美的同时真正打动人心,结构的合理化不可或缺。例如,可把男主角从古至今的多重身份简化为一个爱鸟人,以朱鹮贯穿全剧,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一来,不仅故事逻辑更严谨,人和鸟的互动也更容易理解。在舞蹈拟人化的过程中,怎样做到既有情又不做作,需要把握一个平衡。除此,还应充分发挥创造力,打造拿得出手的经典舞段,使双人舞减少雷同、有所突破。
“《朱鹮》主题深刻,让我们对舞剧有了更多认知,克服了舞剧不能体现思想、不能完成高端的理性建设等偏见。”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斌如是评价。那么,舞蹈应该怎么呈现观念、艺术,怎么体现生命经验的复杂度、人生的精彩度?在他看来,不能满足于表象和形式,而要有对动作表意性的深度发掘。长期以来,中国舞蹈创作存在同质化倾向,要想真正改观,须在内容上多下功夫。他希望,主创团队静下心来,在细节上更苛刻、更精进,力争将作品锤炼成传世经典。
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罗斌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表示,“舞剧《朱鹮》很精美、很大气,看完以后觉得是享受,而且发人深思。”它不仅对舞剧题材有所拓展,表现形式也令人耳目一新。但按照精品的标准,音乐显得平淡,希望更活跃、更丰富。个别动作的表意性有点模糊,希望更明晰。舞蹈识别度不够高,希望有广为流传的精彩舞段。另外,谢幕怎样更有创意,为作品加分,也是个问题。“如何改得更好,比较费思量。希望主创团队在坚持艺术信仰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更上一层楼。”
“怎样把环保题材、朱鹮形象,以舞蹈的方式呈现出来?《朱鹮》的积极尝试值得肯定。但在观念呈现和艺术表达之间如何形成有机勾连、做到丝丝入扣,还需继续琢磨、提升。”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艺术指导、一级编导王勇分析,两幕之间的过渡有点突兀、通道不够顺畅,存在一些概念化的表达。他建议,以现代寓言的方式来勾连,使得内容既鲜活又立得住。除此,编舞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希望《朱鹮》在致敬经典的同时,努力在形象塑造、动作设计上另辟蹊径、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