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主题和艺术表达之间需要有机勾连
——在民族舞剧《朱鹮》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 勇(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艺术指导、一级编导):
作为编导,除了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立意、内涵以外,还需认真考虑选择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把作品以恰当的风格更有机、更完美地呈现出来。
从整体来看,舞剧《朱鹮》的演出效果比较令人满意。但按照精品的标准,我对它还有更多期待。宏大主题和艺术表达之间,怎样形成一个有机勾连,做到丝丝入扣?目前,两幕之间的表达还略显风格与手法上的不统一。舞剧上篇基本采用传统讲故事的方法,到了下篇,概念的东西跑到了前面,进入一种现代语境之中。换句话说,前面没有做好伏笔,没有设计好一个通道,后面就显得有点突兀。对环境污染的讲述,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概念化的表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故事与人物的鲜活。
在观念表达和艺术呈现之间,怎样更好地融合?个人认为,可以考虑用现代寓言的方式,来强化“洁”和“俊”这两个角色的设置,以一种讲故事的方法把这个通道构建好。这样一来,讲好故事与表达观念这两个任务就不是概念化,而是既鲜活又站得住。
从舞蹈动作语言上来讲,塑造“鸟”的形象真的挺不容易。因为有芭蕾舞剧《天鹅湖》这样的经典在,一谈到相似的题材、形象,观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拿来比较。既然选择了“朱鹮”形象,而且又是民族舞剧,那么在形象语言上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寻求更大的突破?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怎么把“朱鹮”的动作形象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我觉得,这是需要主创团队不懈去追求的。
《朱鹮》要打磨得更好,编舞是个特别重要的环节。虽然这部舞剧不以剧情取胜,不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毕竟要有支点、有层次。为什么现在感觉平淡?除了变化不够以外,还因为递进太慢,缺少必要的层次和支点,缺少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上鲜活有机的支撑。观众看完,虽然觉得很美,但也会有一些疲倦。希望在这些方面继续思考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