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悟空传》的前世今生

2017-03-07 14:19 来源:网络文艺日报 
2017-03-07 14:19:12来源:网络文艺日报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其实对应现实的话,“弼马温”的官职可以算是一个正四品的大官了。由于《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我们以明朝官制解释,御马监是明代宫廷里“十二监”之一,而按书中描述,“弼马温”算是御马监的“正堂管事”,有权力调兵遣将,例如正德时期的四万禁军,就归御马监管,是一个实权部门。在明朝,御马监中,御马监太监是一把手,正四品,下面的副手是从四品到正六品不等。而明代的地方知府不过是正四品,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北大清华的校长)不过是从四品, 可见天庭还是相当重视孙悟空的,只是没有说清楚罢了。

  后来孙悟空大闹天宫,既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又被关在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和道教有了关联。虽然在中国这是一个文学创作中很常见的场景,但考虑到世界范围内各种宗教强烈的排他性,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现代社会里,《西游记》和它的衍生作品越来越多,也被我们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具有时代气息的解读。在影视方面,首推1986年的央视版《西游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原汁原味的《西游记》故事。而后,在1995年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里,又用了一种后现代的解构交织着无厘头的风格,混合出一种迷茫而不得求的感伤。

  此后,《西游记》的改编又掀起了一阵风潮,包括在剧情上大幅创新的《西游后传》《春光灿烂猪八戒》等就是比较优秀的作品。而在其它国家的文艺方面,也有不少关于《西游记》的“魔改”作品面世,比如日本漫画大师鸟山明的杰作《龙珠》中,就使用了大量《西游记》中的“梗”,甚至连男主角的名字也直接就叫“孙悟空”,尽管 他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没有丝毫关系。

  进入网络时代后,今何在小说《悟空传》的横空出世,再次让《西游记》和孙悟空的精神力量得到传承和发扬。

  有的作家,换一个笔名,就能成为一个全新的存在,无论是文风还是题材;但也有一些作家,只要读上一段,你就可以知道这是出自于他的手笔,今何在无疑是后者。从《若星汉的天空》到《九州·羽传说》,还有这本《悟空传》,这些书中最为明显的特质就是孤独。 无论世界如何热闹,无论经历如何丰富,我们在自己内心的最深处,依然有着挥之不去的孤独。

  诚然,今何在有着简洁和幽默的笔调,夸张和荒诞的文学描写,但是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免不了有种如鲠在喉的无奈与愤懑。在他的笔下,有着一种类似于古典希腊悲剧的格调,充满了庄严与崇高的美,凸显了代表人类本质的力量,情感被历史进程与社会现实所否定、所践踏时的人性无力抗争的悲壮。

  在他的书中,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都面对无可抵抗的苦难和社会现实,体现出一种忍受苦难、矢志不渝的坚定性和抗争困厄、一往无前、万难不屈的刚强性。黑格尔从辩证角度出发,提出悲剧人物性格发展起于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在特定情境下,遭到两种普遍力量的分裂和对立,冲突不具个人偶然性,而是社会和伦理的冲突。

  今何在的《悟空传》另一个特点就是纯粹。这本书创作于2000年,开始时是在金庸客栈上连载,当时的今何在当时只有23岁。可以想见,作为一个刚出校园的年轻人,面对一个此前不曾接触的复杂社会,会有何等难以言喻的观感。今何在在本书中应该是寄托了他当时最纯粹最强烈的情感,无论是不满、抗争,还是对于威权的蔑视,都可以在本书的字里行间看到。而这种情感,最为感人,也最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在2000年左右,正是网络刚刚大规模流行,年轻人开始成为网上主力军的时候,因而本书在读者和后来的作家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影响直至今日。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